(A类)
淄文旅发〔2024〕75号 签发人:宋爱香
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委员
第1303193号提案的答复
吴东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将其作为促进全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文旅结合、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理念,精心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风民俗的乡村旅游示范单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5家星级民宿,2个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9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9个省级景区化村庄,6个省级精品文旅名镇。相关荣誉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 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路径。编制《淄博市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淄博市精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把坚持发展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相统一作为重要内容,推动产品多元、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精品化建设。依托齐长城、鲁山、黄河等乡村旅游集聚地区,构建淄博近郊乡村旅游圈,建立省级精品文旅名镇、旅游民宿集聚区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库,加快乡村旅游片区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打造淄川太河、博山石门、桓台马踏湖、沂源燕崖等18个规模化、品质化发展的乡村旅游片区,加快推动乡村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发展特色民宿、养生山吧、休闲农庄、山水人家、艺术村落等类型业态,打造多业态集聚的鲁中乡村旅游高地。
(二)强化部门联动,发挥协作效能。制定实施《淄博市乡村旅游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关于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整合发改、交通、水利、农业农村等十余部门力量开展环境提升、文化赋能、业态迭代、基础设施完善、智慧乡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等工作。今年以来,黛青山富硒石榴文创园、东顶乡愁老街、龙湾水乡示范区等15个农文旅项目入选全市重点文旅项目;“快进慢游”公共服务新体系取得显著成效,完成225.6公里的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建设,新建、改建37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45处旅游停车场、182处旅游厕所,开通覆盖20余个乡村旅游点和景区的15条“1元公交”线路,乡村旅游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提升。
(三)强化文旅融合,放大资源优势。加强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指导有条件的村编制乡情导游词,培育乡音导游员,推出乡味特色菜,今年我市“乡村有古建”游览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展“非遗助力和美乡村”行动,探索“非遗工坊+农户”发展模式,打造10家非遗工坊样板,以非遗技艺吸纳乡村旅游就业、丰富乡村旅游体验。组织“院团进乡村”活动,我局下属专业院团与1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结对子,把高水平文化大戏送到乡村一线,同时帮助各村编排沉浸式演出节目,培训本土演出人才。
(四)强化渠道拓展,培育人才队伍。不断创新乡村旅游发展人才培养方式,采取办班培训、以赛代训、外出精准交流等方式,解决乡村旅游中存在的人才匮乏和技术不足问题,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促进乡村旅游有序、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走出去学习”,组织乡村旅游带头人赴省内外精准交流;二是“请进来授课”,举办各类乡村旅游培训班,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加强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对有潜力的乡村旅游片区进行专家一对一辅导;三是“沉下去培训”,分期分批围绕重点区县、重点项目、重点人员,组织乡村旅游业户和员工开展乡村服务技能培训和交叉观摩学习,年均培训3000人次以上,培养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为淄博市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五)强化规范引导,促进民宿发展。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领、精心打造、精细运营”,带动全市民宿产业迅猛发展。按照《关于促进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旅游民宿等级划分与评定》相关规定,从行业规范角度对民宿有序发展提出指导意见。在发展精品民宿过程中,注重引进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单个项目的引进与集群发展相结合、引进品牌管理与引进投资相结合,提升我市民宿发展质量。通过引进首旅集团等国内知名文旅企业,充分利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借鉴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多渠道鼓励本地企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人员等兴建精品民宿,涌现出了上舍民宿等一批本土特色鲜明的民宿,助推淄博民宿品牌化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民宿建设,探索农户自主经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创客+农户”“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模式。
(六)强化创新驱动,培育特色亮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以淄川区太河镇、沂源县燕崖镇为试点,聘请专家团队驻点“一对一辅导”,为重点镇村高标准设计、安装标识导视系统。先行先试支持新业态发展,在省内率先出台《经营性露营地管理办法(试行)》,全市规模较大的经营性露营地达到22家,床位总数达1458个。培育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塑造“齐风乡韵”旅游目的地品牌和“乡村好时节”节庆品牌、“四时好风光”线路品牌、“淄滋有味”美食品牌、“淄然醒”露营品牌等子品牌,提高我市乡村旅游的品牌影响力。鼓励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通过农村资源化、资源平台化,政府、企业、乡村、农民齐心协力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树特色、强品牌、育人才、抢市场、补短板中来,创新打造了多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比如,蓑衣樊村的“景区带村”模式入选世界旅游联盟发布的乡村振兴案例,被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中郝峪村的“公司+农户”模式输出全国,在河北、内蒙、重庆等地的20多个村落地生根;东东峪村的“直播兴旅”模式带动了区域发展,激发了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全链条的活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明显。政策性奖补和配套资金落地难,部分优质乡村旅游项目受到土地性质、用地指标制约,进展缓慢。
二是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薄弱。大部分乡村旅游点的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移动网络等基础设施仅解决了“有”的问题,离“好”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高品质的餐饮、住宿、体验项目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度假、康养、研学等新兴市场需求。
三是各层次乡村旅游人才短缺。受乡村空心化、老龄化影响,乡村旅游既缺少有一定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的带头人,也缺少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一线工作人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抓总,发挥市文旅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围绕《乡村旅游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部门、区县工作分工。重点梳理策划一批乡村旅游重点项目,通过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奖补等路径给予金融支持,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路径解决供地难题,提高大项目的支撑能力。
(二)丰富产品体系,做好宣传推介。一是不断挖掘和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景观农业、精品民宿、康体养老、运动休闲等旅游新业态,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差异化发展的乡村旅游片区,夯实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基础。二是注重体验式旅游产品的设计,利用传统古村落的村容村貌、景观、特色产业、风土人情、人文景观设计观光体验游;利用历史文化名村的特色民俗文化,设计农事体验、特色工艺品制作等文化体验游;利用景区化村庄优良的生态环境、精品民宿、养生体验产品开展康养体验游;利用齐文化、聊斋文化、陶琉文化、工业遗址文化、商埠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开展以“稷下学宫”为研学品牌的特色主题研学游等。 三是开发一日、多日游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塑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增添乡村旅游活力、魅力。利用“两微一端一抖”等新媒体建立宣传矩阵,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
(三)拓展培养渠道,做好人才保障。一是提升乡村旅游人才质量,增加乡村旅游人才总量。用好村干部、旅游企业带头人、乡土文化传承人等现有人才,吸纳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等帮扶人才,吸引大学生、乡贤返乡,培养富有活力的本土人才。二是构建立体化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形式,每年分级、分层、分类培训乡村旅游人才,选拔优秀乡村旅游带头人重点培训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规模化轮训餐饮、客房等一线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三是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及我市重点文旅企业负责人,组建乡村旅游专家库。引导乡村旅游运营主体主动对接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基地,促进乡村旅游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2024年8月26日
(联系单位: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联系人:秦怀英,联系电话:2287096)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