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委员第1205075号提案的复函(关于推动我市民宿产业提质增效的建议)
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
1205075
建议人: 致公党淄博市委
主办单位: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
答复时间: 2021-07-28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致公党淄博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民宿产业提质增效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民宿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领、精心打造、精细运营”,涌现出了上舍、牛记庵等一批民宿亮点,带动了淄博整体民宿产业的迅猛发展。截止2020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宿50余家,床位3100余张,年营业收入2800余万元。今年五一期间,精品民宿出租率基本能达到100%,呈现出一房难求状况。
二、我市促进民宿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做法
(一)高点定位,盘活资源。市文旅局编制的《淄博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淄博市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以及正在编制的《淄博市精品旅游发展规划》都将培育精品民宿放在了乡村旅游乃至全市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民宿发展的产业定位、品牌特色。在发展精品民宿过程中,注重引进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单个项目的引进与集群发展相结合、引进品牌管理与引进投资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实体项目推进与品牌设计推广相结合,提升我市民宿发展质量。围绕民宿开发,多措并举盘活农村闲置房屋资源,完善标识导视系统、道路交通、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全市民宿发展格局。
(二)部门联动,探索协作。2019年,为推动我市民宿业健康发展,结合我市民宿业发展情况,市文旅局借鉴浙江、江苏等地民宿业蓬勃发展的优秀经验并赴省内济南、日照等地交流学习,依据《旅游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农家乐建筑防火导则》《山东省旅游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起草了我市《民宿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快推进民宿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期通过政策扶持、行业监管等方式,合理引导和规范指引我市民宿业健康有序发展。《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起草完成后,征求了市发改委、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消防救援支队等11个市直部门及各区县文化和旅游局的修改意见。在全市精品民宿经营管理培训班举办期间,召开了由各区县文旅局分管领导和业务科长、各旅游强乡镇、特色村分管负责人及全市民宿经营业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充分征求意见,经反复修改完善,完成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三)双招双引,借力发展。近年来,市文旅局着力打造“长城人家”特色民宿品牌集群。一方面引导各区县通过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参加招商峰会等方式精准招商,积极引进国内一流的民宿运营企业,首旅集团在淄川区土峪村打造了家庭亲子度假文旅综合体品牌“咏归川”,乡伴文旅集团在博山“红叶柿岩”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了“清芷寒舍”。通过引进首旅集团、景域驴妈妈、寒舍文旅、行李旅宿等众多国内知名文旅企业,充分利用连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借鉴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我市民宿业发展品质有了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多渠道鼓励本地企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人员等兴建精品民宿,涌现出了上舍民宿、牛记庵、神农药谷、东庄、中郝峪、朱家户等一批本土特色鲜明的民宿,助推淄博民宿品牌化发展。 
(四)多措并举,提质升级。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开展民宿经营管理培训等形式,促进我市民宿业发展提质升级。优中择优,选派乡村旅游带头人和民宿业主参加省文旅厅组织的精准交流活动,通过学习考察台湾、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浙江、安徽等省的民宿业态,开阔了从业人员的视野;举办多期全市精品民宿发展培训班,从民宿建筑风格设计、房屋装饰装修、乡土特色商品开发上对民宿经营业主进行深度培训与指导。遴选一批特色村建设标识导视系统,遵循地方特色、生态美学、系统性原则,设计建设景区介绍标识牌、乡村景观介绍标识牌、文化民俗介绍标识牌、服务设施解说标识牌、导向标识牌、环境管理牌等,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标准化建设。
(五)丰富业态,融合发展。以构建全域旅游为抓手,全域策划、多产融合,着力拓宽民宿旅游业态的外延。探索创意农业、传统手工艺制作、民俗文化体验等新兴业态,推进精品民宿与家庭作坊、乡村车间、专业合作社、农村电商等融合,延长民宿产业链条。依托我市浓厚悠久的齐文化和独特的生态资源,我市民宿业初步形成了依托景区(点)的景观特色民宿、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的产业特色民宿、依托山区田园风光的乡野体验民宿、依托齐长城、古村落的风俗体验民宿、依托陶瓷琉璃基地的特色文化体验民宿,呈现出普通、中档、高档共同发展,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类型游客需求的特点。
(六)加大营销,拓展市场。注重整体包装推介,创新民宿营销模式,通过运用新媒体、讲述民宿故事、展示入住体验、客群营销等方式,宣传精品民宿中所蕴含的特色本土文化。将精品民宿与周边景区、休闲体验、非遗、美食、民俗文化等融入一体,打造精品旅居线路,提升知名度、影响力和带动力。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突出规划引领,强化理性发展。从多规合一、多规衔接的思路出发,在编制《淄博市精品旅游发展规划》时注意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村镇总体规划等相呼应;深刻认识发展民宿业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增加精品旅游规划中民宿的占比,为培育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的精品民宿集群打下坚实基础。
(二)立足有解思维,破解发展难题。市文旅局将继续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与相关部门探讨因地制宜解决消防等卡脖子问题,破解民宿办证难、准生难等老大难,使我市民宿业轻装上阵、合法化发展。同时,也为后续出台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提供先决条件。
(三)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对民宿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下一步,市文旅局将与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沟通,争取在通村道路建设时向乡村旅游尤其是民宿业发展较好的村倾斜,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鼓励民宿业主主动完善停车场、网络等设施,配套建设户外休闲、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需求量大的二消项目;结合市文旅局相关业务,在旅游厕所建设等方面为民宿提供奖补支持。
(四)积极育才引智,持续输血造血。一方面组织现有民宿经营业主、从业人员分级分类培训,一是邀请业内知名专家来淄授课,及时引入行业内的最新理念、最新模式;二是有针对性的外出学习培训,通过组织一线从业人员参加业务技能辅导、管理人员参加实地观摩等形式,提高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专业管理团队,积极对接淄博市文化旅游学校、山东省旅游职业学院等专业院校,拓宽人才来源渠道,不断为行业提供新鲜血液。
(五)狠抓宣传营销,走品牌发展之路。抢抓智慧旅游发展机遇,利用大数据对民宿客群精准画像,利用新技术、新媒介、新平台精准宣传推介;将民宿推介纳入全市文旅宣传的大盘子,扩大民宿影响力。积极培育民宿品牌,鼓励各精品民宿培育自有品牌,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在市级层面不断做大做强“齐长城宿集”等整体民宿品牌,提升我市民宿在周边区域内的行业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推动整个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感谢贵委对我市民宿产业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7月28日 

 

(联系单位: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联系人:秦怀英,联系电话:2287096)

民宿产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淄博市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涌现出了一批亮点民宿,带动了淄博整体民宿产业的迅猛发展。 目前全市各类民宿1000余家,8000 余张床位,精品民宿在节假日出租率达80%以上,呈现出一房难求状况。但是当前民宿发展面临诸多制约,主要体现在: 一是缺少规划,各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目前我市民宿行业正在逐步规范过程中,各区县在民宿行业自律标准、规范化经营等方面还缺乏完善的规划,没有对民宿及民宿相关旅游配套产品、设施等进行统筹谋划,民宿经济仍处于自我发展、自由建设、自行开发的状态,容易出现一哄而上、无序发展、各自为政。主要体现在:经营模式雷同,居住酒店化、经营无特色、公共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不高,很难满足顾客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 二是缺少助力,各类扶持政策不够及时。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政策支持方面还是一片空白,缺乏优惠政策的有力激励和强力引导。民宿业涉及监管部门众多,需办理环保许可、消防验收、餐饮许可、旅客住宿登记、特种行业许可、卫生许可、工商营业执照等等,但大部分的民宿经营主体规模较小,无法取得以上全部许可、符合全部要求。比如,消防安全许可证办理,由于没有正规的施工单位,不能取得消防安全许可证。在资金制约方面,现在民宿经营主要是个体投资为主,他们自有资金小、前期投入大、银行贷款渠道难以打通、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民宿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主要因素。 三是缺少人才,各类高端人才留不住。受山区地理条件制约,各类人才不愿来、不想来,留不住、留不长,无论是管理经营人才、市场营销策划人才,还是服务人员、技术人员都十分匮乏。目前,全市大多数民宿品牌知名度不高,民宿经营者宣传营销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依靠“回头客”、发名片和口碑宣传。而且,民宿的服务接待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平均年龄在50周岁以上,由于农村青年人口劳动力流失过多,缺乏服务水平高、有管理经验的年轻人才,缺乏像中郝峪、“奇遇村”这样年轻有活力有创新的开发团队。 四是缺少品牌,整体行业质量不高。全市民宿发展速度较快,但普遍规模小、档次低,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处有层次、成规模、高品质、特色突出的精品民宿、龙头企业,配套服务不全、旅游产品不足,民宿发展大都缺乏载体和创新性,一般以农家乐、住宿、采摘为主要形式的民宿旅游形式,没有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差异化发展道路,离产业集群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 建议 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完善规划设计。对现有民宿发展进行摸底排查,充分考虑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制定形成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的民宿发展规划。将乡村民宿发展纳入旅游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并注意在开发城市周边、景区周边和交通村镇总体规划等相衔接。要制定专项规划,结合区域乡村文化旅游和生态资源优势,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明确总体定位、空间布局、发展路径、开发重点、品牌特色干线周边乡村民宿的同时,注重向特色古村、偏远乡村、贫困农村发展。 二是加强支持投入。要及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强对全市精品民宿发展的指导、激励和督导,安排精品民宿发展专项资金,出台民宿管理办法等相关优惠政策,并督促相关区县出台相应政策,抓好落地落实。如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通过小额贷款、贴息贷款等形式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发展民宿。同时,要加大协调力度,积极破解民宿办证难题。积极推行点状供地、土地流转等模式,因地制宜制定涉及民宿的公安、消防、环保、林业等方面的管理规定,简化审批手续,推进精品民宿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人才引进。注重民宿及配套产业人才培养,积极对接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强与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的联系合作,积极开展管理经营、厨师、酒店服务、保洁等各类人才培训培养,推动民宿业主、从业人员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岗位技能显著提升,打造一支素质高、管理好、业务精的从业者队伍。同时,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专业管理团队为民宿业发展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四是搞好营销牌包装。强化精品民宿品牌意识,积极推行区域品牌运营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宣传、统一推介,打造具有鲁中特色的“淄博民宿”品牌。通过运用新媒体、讲述民宿故事、展示入住体验、客群营销等方式,增加现有粉丝的粘性,保持经营热度,广泛传播精品民宿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在景区、景点设置宣传片、宣传画册等推广方式中融入当地民宿,进行多渠道的宣传,挖掘自身特色,打造品牌、广泛种草。将精品民宿与周边景区、休闲体验、体育健身、非遗、美食、民俗文化等融入一体,打造精品旅居线路,提升“淄博民宿”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