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地方政策的政策支持和强力推动的建议办理答复(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第503号建议)
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
503
建议人: 焦新、孙正、杜金云、亓庆良、赵东强、赵彩霞、孙月飞、崔德胜、焦方法、韩祥军、王延刚
主办单位: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
答复时间: 2020-07-28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B类)

 

  淄文旅办发〔2020〕12号              签发人:周茂松

 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第503号建议的答复

 

焦新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地方政策的政策支持和强力推动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诚如您所言,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旅游资源品位高组合度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8年12月29日,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式挂牌成立。2019年成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元年。2019年以来,全市文化旅游系统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19年,全市游客接待总人数为6390.3万人次,增长8.69%,实现旅游总收入746亿元,增长12.12%,旅游总消费777.91亿元,增长12.14%。淄川区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沂源县评为省级旅游强县,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增加。

一、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引导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一直以来,淄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2013年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着力建设文化名城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成立了文化旅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文化旅游发展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加强。2016年,设立了5000万元文化名城发展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乡村旅游项目、工业旅游项目以及动漫等文化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旅游方面资金,设立4000万元市级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点旅游项目前期引导、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促销、人才培训、产品打造等。2019年,制定出台了《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2016-2025)》《淄博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淄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突出资源整合,打破条块分割、行政分割、利益分割,加强统一规划,注重多规合一、产城融合,与服务业、交通等相关规划密切衔接,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全域旅游项目,形成优质路线,确立了“一心、三点、四带、七片”的全域空间格局,构建服务“大旅游产业”的新格局,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文化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以淄川、博山、周村、高青、临淄、沂源等县域为创建主体,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2020-2022每年有2个区县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同时,积极做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文旅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旅游+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动工程,将农业与旅游有机融合,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新样板,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实施“旅游+工业”融合发展,开展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充分发挥淄博工业门类齐全的优势,完善工业遗存旅游功能,建设工业旅游目的地。实施“旅游+教育”融合发展,依托博物馆、景点景区、工矿企业、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等设施资源,评选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打造研学旅行品牌。推动“旅游+科技”融合发展,建成“1+3+7”智慧旅游体系、实现一部手机“畅游淄博”,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视频、抖音等新媒体,不断拓宽新型营销渠道。实施“旅游+扶贫”融合发展,加大对重点旅游扶贫村的支持指导力度,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旅游扶贫重点项目建设,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

二、关于“发挥文旅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激活我市文旅产业”

2015年,我市成立了淄博市文化旅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打造文旅产业投融资平台,搭建推介平台,积极推进文旅资源整体运营推广。一是加大对全市优势文旅资源的梳理、包装、策划力度。截至目前,共策划文旅项目63个,其中,既有投资建设类的,也有运营提升类的;既有文化风情类,也有自然风光类,都是淄博市特有的和重点打造的文旅资源。总投资概算1137.5亿元。二是搭建线上“云招商”平台。受疫情影响,今年走出去招商受阻,组织举办了淄博市文旅项目在线招商推介会,从63个策划项目中,选取老新华工业文化项目、淄川齐长城人家系列项目、周村古商城项目、稷下学宫项目、马踏湖文旅项目、牛郎织女爱情文化园区综合开发项目等6个重点项目进行了线上推介,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王笑宇、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魏翔以及保利旅游、复兴旅文、乡伴集团、巅峰怡广等20余家投资机构在线进行了点评,景域驴妈妈集团、保利旅游、永兴坊文化产业集团来淄进行了实地考察,效果良好。三是为促进鲁商集团来淄投资兴业,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交通、农业农村、文旅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鲁商集团有限公司在淄建设文旅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全力保障鲁商集团相关项目顺利落地落实。3月份,市政府与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正在履行成立合资公司有关程序。四是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不断加大。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整合文旅资源、推动整体宣传营销作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淄博城市形象,实现文化旅游和其它行业深度融合、跨越式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利用主流媒体平台优势,开设专版、专栏、专刊、专页,加大媒体曝光率,着力扩大淄博齐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视频营销和社交媒体营销,加强与移动端的合作。在腾讯微信视频、今日头条等自媒体进行组合营销,重点打造“齐国故都”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乡村旅游及新业态的宣传推广。加强与国内大型OTA合作,着力开展线上线下互动营销,策划大规模的专题推广活动。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一手抓在建项目服务,一手抓新项目引进,全力以赴抓好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着眼平台招商、企业招商,充分利用举办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的契机,将其办成链接资源的平台,邀请50家以上的文旅企业、产业基金等来淄考察。举办各区县文旅资源和重点文旅招商项目路演活动,由各区县委书记上台亲自推介文旅项目。加大以商招商力度,一对一、点对点地抓好景域驴妈妈集团、乡伴集团、鲁商集团等落地项目的延伸招商。编印《淄博市文旅项目招商手册》《淄博市文旅产业政策汇编》。同时,注重靠上为项目落地服务。坚持服务前移,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实行大项目专人追踪服务制,为企业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真正做到“围墙内的事企业办、围墙外的事政府办”,促进引进项目尽早落地、建成、发挥效益,推动形成重点项目拉动文化旅游产业经济持续增长、支撑文化名城建设的良好格局。

与此同时,推进精准对外宣传推介。在宣传促销方式上,因地制宜,注重效果。“走出去”举办专题推介、重点旅行商洽谈,“请进来”邀请境内外旅行商、媒体记者、网络达人来我市考察洽谈、采访报道。在市场开发具体措施上,集聚整合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创新促销方式,实施城市宣传、文化旅游营销、双招双引“三位一体”整体促销。加大线上新媒体推广力度。计划在马蜂窝、腾讯微信视频、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做好组合营销,重点做好“齐国故都”文化旅游目的品牌、乡村旅游及新业态的宣传推广。

三、关于“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发挥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域优势,策划了一批节庆会展。成功举办第十六届齐文化节和2019中国淄博第二届五音戏艺术节;举办好客山东贺年会、好客山东休闲汇和中国旅游日等主题活动,节会活动效益逐渐显现。同时,打出一套立体化、全媒体宣传组合拳。制作一部文化旅游宣传片,创作一支“乐游淄博”宣传歌曲,出版一套淄博城市绘本,推出一本六好享礼手册,打造一个小牺宝(牺尊)城市文化IP,创办一本文旅淄博杂志,创建一个泰玺交响乐团,实现一部手机游淄博,推出一部《大齐春秋》小说。并强化宣传推介营销,组织开展了“千家旅行社进淄博”合作洽谈会、“相约齐国故都”淄博文化旅游进大学活动,赴青岛、济南等省内周边12个城市开展文化旅游专题推介等系列推广活动,进一步扩大淄博文旅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开拓客源市场加大了宣传营销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以旅游新业态发展和景区品质提升为重点,着力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吸引更多游客来淄博旅游。一是推进夜间文旅经济发展。打造夜间精品文旅街区。重点提升改造尚美第三城、新华制药老厂区、万象汇金街、水晶街等。大力开展“夜游淄博”活动,积极发掘打造“夜游淄博”网红打卡地,加强“夜游淄博”活动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宣传推广。二是推进研学教育基地建设。以中国陶瓷琉璃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馆群、山东百年课本博物馆、蒲松龄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周村古商城、振华琉璃、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等研学示范基地为重点,设计打造齐文化、陶琉文化、商埠文化、工业遗址文化、红色文化等5个淄博特色主题研学精品课程;重点抓好凤凰山综合训练基地、东方时尚驾校、太奇文旅、中郝峪村等核心研学营地建设。三是推进旅游景区提质升级。抓好景区暗访全覆盖,增加暗访频次,实现体检式暗访常态化。抓好景区动态管理。对严重不符合景区质量评定标准的给予摘牌,实现有进有出。四是推进文化旅游商品消费升级。征集筛选签约优质文化企业和文化旅游景区,发放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券。支持重点园区、基地建设,培育打造龙头骨干企业,促进新闻出版和印刷发行、影视(动漫)传媒、文化创意会展、工艺美术与文博等传统优势行业创新发展。积极开展省级旅游商品购物街区和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促进旅游消费。筹划举办2020淄博国际妇女儿童商品交易博览会、招商引资推介会、山东文创精品展、淄博市文创商品设计大赛等展会,搭建文旅创意产品交易平台。五是推进重大节会层次提升。高水平组织开展好第十七届齐文化节、第三届中国淄博五音戏艺术节、第三届非遗发展大会,策划“一带一路”淄博非遗展和“淄博非遗港澳台巡展”、博物馆展览季等活动。加大齐文化节、好客山东贺年会等大型活动的宣传推介力度,发挥中国旅游报、大众日报、鲁中晨报、鲁中网等媒体优势,组织开展系列主题聚焦活动,实行集中报道、集中发声。

感谢您对全市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7月28日      


 

(联系单位: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产业发展科,联系人:徐艳娜,联系电话:2152736)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 

 

随着各级地方政府文化和旅游局的挂牌成立,我市文化和旅游融合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市文化资源、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旅游资源品位高组合度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客观而言,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与理想状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产业与文化资源的结合度不高,旅游产品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深度策划开发文化创意方面做得不够,已有的文化旅游产品档次不高、吸引力不强,缺乏创意元素;有的文化旅游品如博山琉璃,虽有较高价值,但市场推广力度不够。二是缺乏产业核心竞争力,现有文化旅游景区空间有限,彼此关联度较差,主体文化定位模糊,观光指数偏低、体验性项目缺乏,部分景区开发方向雷同,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三是各景区竞争客源,各自为战,缺乏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和龙头。四是各地政府在政策支持上缺乏顶层设计,宏观调控作用尚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对产业的促进性不明显,在税收、财政、产业扶持上的相关政策尚不完备,缺乏可落地的实质性政策支持。有的地市虽然设立了文旅基金,但也缺乏政策支撑,虽有好的文旅项目,也未得到资金支持。 提升我市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效应,促进文旅融合加快转型升级,使其成为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平台,应加快制订出台可落地的政策,加大各级政府对文旅融合项目的政策支持和强力推动,为此建议:   一、创新体制机制,引导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体制机制创新重点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市场之间的关系,借助这次机构改革,进一步创新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构建服务“大旅游产业”的新格局,为文化旅游业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要按照政策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思路,加大对现有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鼓励社会资本公平进入,有效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对有竞争力的互补型文旅项目通过当地政府牵头,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破解融资瓶颈。   二、发挥文旅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激活我市文旅产业   文旅企业肩负着全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任,要明确文旅企业的龙头定位,发挥其在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整体营销、项目建设方面的优势,带动全市文旅企业发展。一是打造文旅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根据全市文化旅游的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包装项目,实现资源向资本的转化,搭建文旅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筹集建设资金,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创新融资合作模式,探索 PPP 合作模式在我市文旅资源开发和整合方面的运用,建设文旅集团、旅游资源拥有方(如县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资开发的模式,发挥三方优势,开发建成后委托专人公司管理模式等,通过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盘活资产存量,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做好文旅项目开发的招商引资。充分利用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文旅企业对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引入大资金、大项目,引入先进的营销和管理手段,旅游龙头产品,带动整个淄博地区文化旅游的提档升级。三是打造文旅资源整合的运营推广商。通过资源整合,将分散在各个县 ( 市、区)的、孤立的点状资源形成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整体资源,借助各种方式宣传,进行综合营销推广,加强全省文化旅游休闲度假资源的宣传,提升旅游产品线上销售水平和营销力度。   三、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   充分发挥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唯一性和独特性优势,整合资源,高起点规划,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一是整合本土文化。深入挖掘齐鲁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努力打造成独具文化魅力和生命力的文化旅游品牌。要策划、包装、打造一批优势旅游文化项目和节庆活动,争取列入《国家旅游文化重点项目名录》及《地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扶持名录》,建立健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联合促销、全方位开拓客源市场的宣传营销机制。二是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诸如鲁派内画、琉璃灯工、琉璃吹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留原生态、传承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新表现形式,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使其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旅游文化演艺节目。三是整合包装提升旅游产品。坚持用文化要素来充实旅游业的娱乐、购物功能,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与档次,在强化旅游功能配套的同时,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合理开发娱乐休闲项目,向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休闲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