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领导干部解读|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政策解读 | ||
---|---|---|---|
索引号: | 11370300MB28587210/2024-5499097 | 文号: | 无文号 |
发文日期: | 2024-09-05 | 发布机构: |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 |
解读人: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陶志宇
1.我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锚定打造旅游强市目标,到202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达6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40亿元以上,文旅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以上,全市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品业态更加丰富、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服务保障更加优质、品牌形象更加彰显,旅游业拉动内需、带动消费作用更加显著。
2.我市旅游业发展布局是什么?
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带十片区”的发展布局。其中,“一核”主要指齐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创新核;“两翼”主要指黄河、齐长城文化和旅游发展翼;“三带”主要指孝妇河、淄河、沂河文化和旅游带;“十片区”主要指齐文化旅游片区(临淄区)、齐长城文化旅游片区(淄川区、博山区)、黄河文化旅游片区(高青县)、聊斋文化旅游片区(淄川区)、商埠文化旅游片区(周村区)、爱情文化旅游片区(沂源县)6个文化旅游片区,以及都市休闲片区(张店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太河乡村旅游片区(淄川区)、马踏湖生态旅游片区(桓台县)、文昌湖运动活力片区(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
3.在实施“强基固本”行动中,如何提升我市旅游基础设施环境?
组织实施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开展“快旅慢游”交通网络、游客集散服务体系、星级饭店民宿、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智慧旅游等建设提升任务,全力优化我市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承载力和游客体验。目前,我市已制定近三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的细化分解任务,今年以来,截至7月底,已建成37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45处旅游停车场、182处旅游厕所,打造完成6处旅游驿站,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旅游公路建设225.6公里。计划到2026年,新建提升城市旅游集散中心10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70处、A级旅游景区停车场120处,打造高品质旅游停车场25处;全市景区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达到Ⅱ类旅游厕所标准;3A级旅游景区和主要乡村旅游点停车场实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基本建成“道路通畅、标识明晰、停车便捷、住宿舒心、如厕方便、服务周到”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4.在实施“市场培强”行动中,如何强化重点项目引领?
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核心是项目,载体和抓手也是项目。淄博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拥有齐文化、聊斋文化、陶琉文化等国内外知名IP,要深挖资源优势,发挥“长板效应”,围绕资源禀赋策划招引特色项目,不断充实文旅项目储备库,确保文旅重点项目接续有力、梯次推进,持续为文旅产业发展积势蓄能。2024年,全市共推进实施总投资324.3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7.99亿元的70个文旅重点项目,重点抓好淄博国际航空港、聊斋文化旅游区等11个市级重点督导项目。截至2024年7月底,已开工项目69个,开工率98.57%,累计完成投资47.2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81.50%。到2026年,计划每年完成重点文旅项目投资50亿元。
5.在实施“产品提质”行动中,如何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
坚持守正创新、提质赋能、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景区焕新、业态创新、跨界融合,丰富沉浸式、体验式旅游场景,构建“齐风乡韵”乡村旅游、“稷下学宫”研学旅游、“鲁中露营高地”自驾露营、“齐风陶韵”陶琉文化“淄滋有味”旅游美食、“礼享淄博”旅游商品、“智游淄博”智慧旅游等品牌体系,大力发展城市漫游、工业旅游、非遗旅游、文物主题游径等新业态,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持续增强淄博文旅品牌影响力和产业发展竞争力。
6.在实施“品牌打造”行动中,如何塑强旅游品牌优势?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打造工程,深挖齐文化、陶琉文化、聊斋文化、商埠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资源,加强研究阐释和活化利用,聚力打造“文化淄博”品牌。实施“好客服务”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持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旅游市场信用监管制度,持续优化旅游服务措施,聚力打造“好客服务”品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提升供给体系,构建多元消费体系,聚力打造“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创新旅游形象设计,创新旅游宣传推介,创新节庆会展营销,聚力打造“文旅淄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