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
淄文旅发〔2024〕70号 签发人:宋爱香
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委员
第1303297号提案的答复
梁文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赋能我市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关心支持。乡村旅游是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重要支点,对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将其摆在促进全市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一、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坚持“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文旅结合、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理念,精心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风民俗的乡村旅游示范单位。“郝峪模式”闻名全国,成功输出到多个省市,入选2021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蓑衣樊村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被《人民日报》整版报道,并入选世界旅游联盟优秀案例;淄川太河片区、博山池上片区、沂源阳三峪片区、桓台马踏湖片区、高青蓑衣樊片区等10余个乡村旅游连片发展区域逐步起势,形成了“龙头引领、以片带面、全域发展”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和因地制宜、特色鲜明、有序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全市有6个省级精品文旅名镇,2个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9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9个省级景区化村庄,相关荣誉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我市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绘制乡村旅游发展蓝图。我市编制的《淄博市齐长城文化生态旅游带开发建设规划》《淄博市精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均把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相统一作为重要内容,推动产品多元、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精品建设;重点围绕乡村旅游编制了省级以上可争取荣誉(奖补)事项清单,列明所需条件、申请时间,供各区县、功能区提早谋划;依托齐长城、鲁山、黄河等乡村旅游集聚地区的发展,构建淄博近郊乡村旅游圈,建立省级精品文旅名镇、旅游民宿集聚区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库,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同时发展特色民宿、养生山吧、休闲农庄、山水人家、艺术村落等类型业态,形成多业态集聚的鲁中乡村旅游高地。
(二)加强部门联动,提高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构建“快进”“慢游”公共服务新体系。一是建设“快进”全域旅游交通网络,结合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对接交通部门加快改造一批县乡道路,改造乡村景区道路,推动城市公交向文化旅游特色镇、特色村延伸,打通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最后一公里”;将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纳入区县交通、市政设施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将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标识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二是加快“慢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制定《关于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实施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等六个方面的建设行动,提升乡村旅游环境。
(三)拓展渠道,培育人才队伍。不断创新乡村旅游发展人才培养方式,采取办班培训、以赛代训、外出精准交流等方式,解决乡村旅游中存在的人才匮乏和技术不足问题,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促进乡村旅游有序、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走出去学习”,组织乡村旅游带头人赴省内外精准交流;二是“请进来授课”,举办各类乡村旅游培训班,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加强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对有潜力的乡村旅游片区进行专家一对一辅导;三是“沉下去培训”,分期分批围绕重点区县、重点项目、重点人员,组织乡村旅游业户和员工开展乡村服务技能培训和交叉观摩学习,培养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为淄博市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四)进行规范引导,促进民宿发展。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领、精心打造、精细运营”,带动全市民宿产业迅猛发展。按照《关于促进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旅游民宿等级划分与评定》相关规定,从行业规范角度对民宿有序发展提出指导意见。在发展精品民宿过程中,注重引进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单个项目的引进与集群发展相结合、引进品牌管理与引进投资相结合,提升我市民宿发展质量。通过引进首旅集团等国内知名文旅企业,充分利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借鉴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多渠道鼓励本地企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人员等兴建精品民宿,涌现出了上舍民宿等一批本土特色鲜明的民宿,助推淄博民宿品牌化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民宿建设,探索农户自主经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创客+农户”“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模式。
(五)创新带动,打造市场化经营新模式。通过农村资源化、资源平台化,政府、企业、乡村、农民齐心协力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树特色、强品牌、育人才、抢市场、补短板中来,创新打造了多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推进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有力转变。一是“共同致富”模式。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中郝峪村,全村364名村民把自己的房屋、土地、山林等居家生活资源折价入股,共同成立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通过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盘活了闲置屋院,提高了农民收入,“郝峪模式”输出全国,在河北、内蒙、重庆等地的20多个村落地生根。蓑衣樊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公司+农户”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村民以各种方式入股,按股分成。公司雇佣村民成为员工,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民宿,并将全村1570亩土地全部流转、规模化经营,形成了稻田养蟹、藕池养虾的立体种养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村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自我发展的同时,蓑衣樊村联合周边6个村成立蓑衣樊联村党委,助力周边6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进一步扩大文旅发展势能,集聚带动效应显著。二是“景区带村”模式。4A级景区潭溪山带动了周边30多个村庄发展乡村民宿、乡村餐厅300余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50余家,直接和间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多人。景区与周边农家乐、农产品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产业链”日趋明显。三是“资产收益”模式。聂家峪等村庄整合乡村振兴资金发展旅游产业,把国家专项资金作为股金,按比例量化到村集体和特殊群体,形成“资金变股金”的乡村旅游项目资产收益模式,对股金收益进行保本,建立了长效机制。
三、存在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土地制约明显。目前,各区县均对乡村振兴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在乡村旅游方面,部分区县难以保障或是投入有限。另外旅游业投资大、见效慢,部分优质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受到用地指标制约,建设进度慢,也制约了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
(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大多由当地村民直接参与经营,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管理水平、经营理念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三)乡村历史文化转化利用有待加强。在乡村规划设计中,片面强调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缺乏特色和品质,影响乡村旅游长远持续发展,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经济。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充分利用乡村历史文化,促进传承转化。大力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挖掘民俗文化,保持乡村原有建筑风貌的协调统一;做好对传统文化的保留、记录与传承,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真正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齐文化、陶琉文化、聊斋文化等同乡村旅游业态相融合。
(二)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特色品牌。一方面不断挖掘和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打造具有乡土气息和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生态体验、精品民宿、康体养老、运动休闲等旅游新业态,创建“+旅游”多元化发展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精品项目。另一方面注重体验式旅游产品的设计,利用传统古村落的村容村貌、景观、特色产业、风土人情、人文景观设计观光体验游;利用历史文化名村的特色民俗文化,设计农事体验、特色工艺品制作等文化体验游;利用景区化村庄优良的生态环境、精品民宿、养生体验产品开展康养体验游;利用齐文化、聊斋文化、陶琉文化、工业遗址文化、商埠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开展以“稷下学宫”为研学品牌的特色主题研学游等。
(三)发挥部门联动协作效力,破解发展难题。统筹相关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乡村旅游重点项目提供基础支持。对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司在税费减免、土地供给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调动全社会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四)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做好宣传推介。充分利用乡村节庆活动,增添乡村旅游活力、魅力,塑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根据传统节日和各地民俗文化举办乡村文化节、美食节、丰收节、音乐节等节会活动,利用“两微一端一抖”等新媒体,与旅行社、OTA、自媒体合作对经典案例进行大力宣传,鼓励各企业以高标准策划乡村节庆活动,打造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热点。
2024年8月26日
(联系单位: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联系人:秦怀英,联系电话:2287096)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