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力度,保护传承好乡村文化的建议办理答复(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第202061号建议)
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
202061
建议人: 唐加福、李兴贵、侯纪山、张玉宝、杜春霞
主办单位: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
答复时间: 2020-07-28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B类)

 淄文旅办发〔2020〕15号              签发人:周茂松

 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第202061号建议的答复

 

唐加福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力度,保护传承好乡村文化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全市古村落整体情况

我市古村落资源非常丰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如南部山区,以淄川、博山、沂源为代表,传统历史建筑集中分布,依山而建,房屋就地取材,村落格局保存完整,自然特色突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山水格局;中部平原,以周村为代表的传统三合、四合院民居,明清古建筑群历史相对较早,保存有一定规模,建筑风格独树一帜;而北部的桓台新城镇,以王渔洋故居为核心,形成传统村落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2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9个,省级传统村落83个,数量在全省位居前列。其中,淄川区约占总量的一半,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7个,省级传统村落36个。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开展全市特色文化村落调查。2012年,组织开展了全市特色文化村落调查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对历史文化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重点普查,包括特色文化村落的分布、资源现状和保护情况,通过调查,列出了特色文化村落保护名录,形成了《淄博市特色文化村落调研报告》,结合实际分析提出加强特色文化村落分类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2014年,在普查基础上,对全市95个特色文化村落逐村建立档案,为今后特色村落保护制定保护措施,编制保护与利用规划奠定基础。

二是做好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申报。组织了中国传统村落推荐上报工作,我市李家疃村、上端士村、梦泉村3个村庄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张李村、蒲家庄村、南峪村、柏树村、永泉村、罗圈村、黄连峪村、蝴蝶峪村、龙堂村、大七村、万家村等11个村列入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单,上恶石坞村、东流泉村、南崮山北村、姚南峪村、土泉村、池板村、纱帽村、鲁子峪村、刘瓦村、磁村村、大窎桥村等11个村列入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单。组织申报了山东省第一、二、三、四、五批传统村落,共104个村庄列入山东省传统村落名单,其中21个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第一批、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14个村庄,共获得中央专项补助资金4200万元,重点用于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传统建筑保护、修复,村内道路、供排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和消防、防灾避险等安全设施建设。第一、二、三、四批列入山东省传统村落名单的69个村庄,共获得省级专项补助资金1380万元,专项用于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市村落保护量大面广,资金匮乏。传统村落大多属于山区村庄,村级收入微薄,个别村庄属于零收入状态。省级补助资金20万元,专款专用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古建筑修复、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市、区没有配套资金,且缺乏有效社会资金投入,导致大部分村落修复保护资金不足,规划编制后难以落地,影响保护发展工作。

二是保护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开拓。目前大部分保护规划落地的村庄仅限于保护,缺乏保护与开发、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融合,对于修缮完成的院落,如何开发利用缺乏进一步研究。

三是重视程度不够。部门区县仅仅把获得上级传统村落的称号当成一种政绩,或者只是认为可以扩大村庄知名度,对后续保护发展用心用力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我市做好古村落保护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古村落,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重点打造淄川传统村落保护群,新城镇、王村镇等传统村落集聚区,从而全面推动古村落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做好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对我市传统村落开展资源普查和挖掘整理工作,全面掌握各古村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总数、分布、特色以及保存、利用情况,抢救村落历史,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文化旅游基础支撑。对计划开展古村落旅游的要严格制定保护性规划并严格审批,不得以旅游开发为名,随意破坏古村落资源。

二是加大古村落文化传承保护和支持力度。古村落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按照市委领导的要求市文化旅游局积极推进全市古村落传承、保护、开发基金的创立,专门用于古村落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普查、挖掘和研究以及重点项目建设。分批开发,充分发挥基金的杠杆作用,打造淄川牛记庵片区、峨庄片区、博山红叶柿岩等片区的传统村落,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大力开展古村落旅游,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活化保护。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对交通便利、发展旅游愿望强烈、村两委班子团结有力的传统村落进行重点开发,建设民宿等乡村旅游新兴业态,完善村落道路、停车、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休闲度假等产品功能,采用融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城市居民前往休闲度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最重要的根基就在乡村。加大保护开发古村落力度,既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我们将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推进古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工作。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7月28日       

 

(联系单位: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科,联系人:扈振吉,联系电话:2287096)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   


我市古村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仅淄川区就有国家和省级传统古村落51个。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开发,通过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称号,争取国家、省级等各级政策支持,编制实施了各级古村落保护规划,对古村落内的传统建筑风貌、景观环境、基础设施等进行了建设整治,美丽乡村风貌得到极大提升;同时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对部分资源突出的古村落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如淄川区的梦泉、牛记庵等古村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民宿产业,实现了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全市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在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我们的祖先智慧和劳动的宝贵成果,非常宝贵。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客观的认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目前我市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现状来看,也确实存在重开发轻保护,只看重眼前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古村落的保护,也侧重村庄历史风貌、生态环境的恢复、建设和产业业态的打造,在挖掘、研究古村落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方面还存在差距。古村落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凝结着历史的记忆,那些体现古村落乡村文化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资源才是古村落的灵魂,为此建议在古村落保护中,要重点加强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既实现保护目的又提高乡村文化品位,让美丽乡村更有乡村记忆。一是做好古村落乡村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建议文化旅游部门要开展古村落乡村文化普查,全面掌握各古村落乡村文化资源的总数、分布、特色以及保存、利用情况,抢救村落历史,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文化基础支撑。对计划开展古村落旅游开发利用的要严格制定保护性规划并严格审批,切忌以旅游开发为名,随意破坏古村落资源。二是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和支持力度。古村落资源的挖掘保护是基础性、公益性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主导,建议市级财政列支古村落专项保护资金,专门用于古村落历史文化的普查、挖掘、研究,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并每年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市级住建部门要科学的制定古村落保护方案,对古村落的开发要建立严格的审批管理制度,严禁打着开发的名义对古村落进行破坏式利用。三是活化古村落乡村文化。在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中,我们不但要保护可见的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管理部门还应对保持和延续当地文化活力的传统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打造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景观、产业业态,切忌过度商业化开发。真正做到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