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对《淄博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报告
索引号: 11370300MB28587210/2023-5419735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12-26 发布机构: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对《淄博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报告

发布日期:2023-12-26
  • 字号:
  • |
  • 打印

一、规划实施基本情况

《淄博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期限为2018年-202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规划》的实施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指导和规范,促进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的现阶段成果与决策目的相符,实施中得到的社会公众评价较高,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相符合,暂未出现负面因素与矛盾冲突。

淄博市文化底蕴浓厚、自然资源丰富,是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世界足球起源地。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239处,博物馆80家,公共图书馆9家,文化馆9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7项、非遗传承人211名,A级旅游景区74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9个,省级景区化村庄69个。

(一)地域特色文化情况

1. 齐文化。齐文化指的是西周、东周至秦汉以降,齐地、齐人在社会实践中累积的一切生产生活方式、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伦理信仰、思想道德情感、观念知识技术以及蕴含着文化信息的一切人工制品。齐文化以“变革、创新、开放、务实、包容”为核心精神,政治上主张德法统一,经济上追求农工商并举,文化上提倡百家争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淄博作为齐文化的发祥地,在这片土地上演绎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盛况,孕育了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等贤主明相,产生了《管子》、《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考工记》等鸿篇巨著。

近年来,淄博市以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制定《淄博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突破行动方案》,实施“六大突破”24项工程,连续举办20届齐文化节,召开2023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齐长城)高质量发展大会,齐文化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升。

2. 红色文化和廉洁文化。淄博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红色基因源远流长。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在这里播下革命的火种,陈毅、罗荣桓、粟裕在这里战斗生活,拥有黑铁山起义纪念馆、马鞍山保卫战旧址、618战备电台等一大批红色资源,涌现出马耀南、焦裕禄、朱彦夫等先模人物,这是激励淄博人民勇毅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淄博廉洁文化主要来源于齐文化、聊斋文化和渔洋文化,其中渔洋文化是王渔洋及其家族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合体,主要体现为行善积德、崇儒重教的家族传统和以“忠、勤、清、慎”为主要内涵的政德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淄博最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

近年来,淄博市致力于让红色文化资源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建设焦裕禄精神教学基地、朱彦夫教育基地、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淄博市委旧址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强化宣传教育功能,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三不腐”基础性工程,培育“齐风清韵·公廉淄博”品牌,营造更多情景式、沉浸式的廉洁文化交互场景,在情景体验中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永葆“不变色不变质”的纯洁。

3. 聊斋文化。聊斋文化是以蒲松龄、《聊斋志异》及聊斋俚曲等元素为基础,以崇尚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为内核的淄博特色地域文化。《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1篇,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精神,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近年来,淄博市聚焦聊斋文化这座富矿,充分挖掘、系统整合、大力宣传,出版《蒲松龄研究》、《聊斋俚曲论集》等期刊、专著,创作《魂铸马鞍山》、《磨剪子唻,戗菜刀》等聊斋俚曲,编制完成《蒲家庄古村落保护性修缮与利用概念策划及规划方案》、《聊斋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倩女幽魂》、《画皮》、《画壁》等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均改编自《聊斋》中的故事,以聊斋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数量在全国各类文学作品中长期保持前列。

4. 商埠文化。淄博的商埠文化历史久远,上承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商、齐商思想风范,崛起于明清时期,鼎盛于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商业文化的主要源泉之一。早在1904年,周村成为清政府批准的对外开放商埠,鼎盛时商号超过1700家,素有“济南潍县日进斗金,不如周村一个时辰”的说法。2009年12月,淄博周村被论证为“鲁商发源地”。

近年来,淄博市加快商埠文化活化利用步伐,出版《鲁商周村帮》、《百年商埠—周村》、《鲁商发源地周村》等系列专著,并以周村古商城为体,衍生文旅新业态,培育出鲁商发源地、丝路起源地等文旅品牌。周村古商城先后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目前已通过创建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

5. 孝文化。孝文化起源于淄博博山孝妇颜文姜的故事,其“忍辱负重,孝敬公婆”的故事在淄博代代相传,妇孺皆知。

近年来,淄博市深耕孝文化人文沃土,持续提升孝文化保护利用水平。先后对颜文姜祠、顺德夫人祠等文物进行修缮,举办9届中国孝文化节,组织评选“孝感中国孝文化大使”、“山东十大孝星”、“孝感博山十佳孝妇”等系列活动,编排京剧《颜文姜》,拍摄孝文化主题电视剧《俺爹俺娘》,提升了孝文化知晓度和关注度。

(二)旅游特色资源情况

淄博作为组群式城市,“南山北水,东古西商”,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南部区县有丰富的山水资源,齐山、鲁山、原山、潭溪山嵯峨奇异。北部区县有优美的河湖风光,马踏湖、天鹅湖一望无垠。东部地区历史悠久,坐落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稷下学宫等文化遗存。西部地区周村区是鲁商文化发源地。中心城区时尚活力,有水晶街、王府井等夜间文旅消费街区。3月份以来,淄博烧烤火爆出圈,淄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海岱楼钟书阁、唐库文创园、八大局便民市场、红叶柿岩等成为全国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淄博感受淄博烟火、体验城市漫游。

淄博是全国唯一的陶瓷、琉璃两大特色传统产业均具显著影响力的城市。陶琉产品“文化味浓、艺术性强、时尚感足、性价比高”,“陶瓷、琉璃、丝绸”成为深受广大游客喜爱的“文化灵魂三件套”。

  淄博博山是鲁菜的三大发源地之一,素有“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的美誉,周村的商埠菜和桓台、高青的全鱼宴名声远播。周村烧饼、沂源苹果、高青黑牛等小吃名吃也独具诱人魅力。

二、《规划》实施以来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文旅融合释放发展新动能。一是聚力抓好景区建设。出台《淄博市国有景区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淄博市A级旅游景区品质提升行动方案》等文件,实施颜神古镇、齐长城清川上野奢酒店等19个项目,景区品质大幅提升。现有中国陶瓷琉璃馆、周村古商城、潭溪山旅游区、齐山风景区、聊斋城景区、鲁山国家森林公园、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天鹅湖国际慢城景区等15家4A级旅游景区,3A级旅游景区达到47家。二是打造文旅业态场景。深化“文旅+自然生态”,充分发掘乡村生态资源禀赋,积极打造淄博近郊乡村旅游圈,重点培育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民宿集聚区、景区化村庄、乡村旅游重点村,环鲁山旅游民宿集聚区入选2022年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名单,沂源县燕崖镇、南鲁山镇入选第二批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培育单位。深化“文旅+地域特色”,用足用好工业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建成开放齐民要术酱文化体验园、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研学、工业、康养新业态,成功创建省级研学基地15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8个、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1个。深化“文旅+夜间经济”,围绕新消费群体需求点,塑造了柿岩古村、周村古商城等一批夜间文旅消费场景,培育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处、省级5处、市级10处。三是培育文旅产业集群。立足特色文旅产业基础,做足延链补链强链文章,打造形成陶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精品旅游产业集群、印刷发行产业集群。2023年上半年,淄博文旅产业增加值增速12.2%,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

(二)以文脉传承为根本,加强文博资源活化利用。一是着力推动考古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严格执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累计实施文物前置审批项目1184个,考古调查勘探面积达1.045亿平方米,出具土地供应意见206份。实施稷下学宫遗址等一批主动性考古项目,赵家徐姚遗址获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与临淄区南马坊战国大墓获评“2022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二是着力推动“申遗”工作。成立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湖北荆州、陕西宝鸡、山西侯马等地政府成立联合申遗城市联盟,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凝聚申遗工作合力,已于2023年7月底向国家文物局提报联合申遗申请。召开“东周古国都城学术研讨会”,加强“东周列国都城遗址”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研究阐释、宣传推广和合作交流。三是着力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坚持“大馆建强、小馆建密、微馆建活”,加快推进博物馆建设,2020年以来,新增博物馆19家,全市博物馆数量达80家,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国家级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三)以品质提升为主线,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一是高起点建设文化惠民设施。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特色彰显”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近年来,先后打造城市书房、农家书屋、“书香淄博”阅读吧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419处,建设文化驿站45处,“5+N”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576处。二是高水平组织精品文艺创作演出。创作推出京剧《朱彦夫》、舞剧《黄河两岸是俺家》、《大染坊》、五音戏《一封家书》、《风起东郝峪》、《追梦长歌》、《青山作证》、聊斋题材沉浸式小剧场五音戏《长生》等作品,复排京剧《红嫂》、五音戏《红楼梦》,《大染坊》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一封家书》和《风起东郝峪》分别入选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小型戏剧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和新创作剧目展演,《黄河两岸是俺家》入选山东省“十四五”重点文艺创作项目,《青山作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3年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联合出品首部魔幻文旅音乐剧《聊斋·画皮》,组织全国巡演,设立“淄博剧院·聊斋剧场”驻场演出,丰富聊斋文化体验场景。三是高品质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以“齐舞·悦动”、“品游淄博·云享文旅”、“就在淄博”城市艺术SHOW等为主题,每年开展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5000余场,线上线下惠及群众1000余万人次。开展“光影同行·清凉消夏”室外公益电影展映、城市影院免费观影、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4万余场,观看人数超500万人次,群众文化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四)以流量效应为依托,大力提振文旅市场消费。围绕贯彻落实2023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精准有力推动政策制定、品牌塑造、客源招徕等重点工作,加力把人气聚起来、让消费热起来。一是抓政策引领,细化发展举措。紧扣省市“消费提振年”工作部署要求,制定提振文旅消费11条政策措施,统筹财政资金2350万元,累计发放使用文旅惠民消费券553万元,带动消费1800万元;减免A级景区门票3319.24万元,拉动消费1.1亿元。二是抓品牌打造,增强消费活力。持续放大烧烤溢出效应,创新开展“文旅推荐官”活动,推出5大主题产品、10条主题线路,开通14条“1元公交游景区”旅游专线,覆盖全市20个热门景区。持续丰富文化供给,举办“追光海岱楼·奇妙淄博夜”、“玩转淄博·我出招”等特色活动2000余场,以优质产品嫁接独特体验,着力把“一时现象”打造成“一市品牌”。三是抓客源招徕,扩大城市影响。积极赴北上广等地开展推介活动,厦门朗乡、香港天山缘、山东文旅等数十家知名企业成为淄博优质合伙人。加强与周边地市联动,签订济淄同城化合作协议和高铁专列宣传推广协议,扩大“齐惠游”旅游年卡覆盖面,与菏泽20余处景区实现双城互动。立足暑期、前瞻“十一”,利用新媒体矩阵,及时宣传发布全市景区、网红打卡点、文化活动等信息,进一步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三、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下一步,淄博市将锚定“3510”发展目标、“强富美优”城市愿景,以打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两创”标杆城市、齐文化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以“四个聚力”为抓手,全力打造文化繁荣的现代化新淄博。

(一)聚力推进“文化淄博”建设。一是突出强化思想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的底气和本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行文规范、文明风尚,全力打造和谐美好的“文化之城”。二是突出优化文化供给。统筹完善城市书房、农家书屋、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淄博美术馆,改造升级市博物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施“文悦淄博”文化惠民工程,统筹线上线下资源,聚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塑造一批群众文化品牌,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点亮群众美好生活。三是突出文艺精品创作。实施文艺精品“两创双百”高峰行动,加大文艺人才培养力度,创作一批体现淄博风格、淄博气质、淄博特色的文艺精品。创排五音戏《青山作证》、《问酒》,复排京剧经典剧目《玉堂春》、《穆柯寨》、《红嫂》,依托保利院线开展歌剧《江姐》等4部经典文艺作品全国巡演,做好首部魔幻音乐剧《聊斋·画皮》淄博驻演,丰富夜间文艺演出。四是突出文物保护利用。深入推进国有建设用地考古工作前置,制定进一步加强考古前置的政策制度性文件,着力解决考古资金来源、申请主体、考古时间等重点问题。加快推进全市文物区域分级评估,探索不同区域执行不同考古方式,提高考古工作质效。积极推进齐国故城、蹴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成100座博物馆。

(二)聚力推进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深入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制定《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各区县目标任务,重点提升改造旅游交通、游客集散、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智慧旅游等任务,加快补齐文旅基础设施短板。着力建设淄博航空港项目,打造鲁中候机楼和淄博旅游聚散中心双平台,实现外部与鲁中地区地空联运,提升流动客群的交通效率和整体档次。二是提高住宿供给能力。落实全省旅游住宿业高质量推进会精神,制定促进我市旅游住宿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旅游住宿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积极对接日光域、华住、携程集团等头部文旅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露营新业态,探索共享住宿规范化运营,升级布局一批中高档酒店,积极培育星级旅游饭店,加快打造精品民宿,多元化提升旅游住宿接待能力。三是提升A级景区品质。实施景区品质提升工程,对既有A级景区挖潜提升,开展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质量优化、管理能力提升、旅游业态创新、宣传营销赋能、旅游安全固本等6大行动,细化落实20项具体措施,进一步提升景区品质和吸引力。四是建设完善智慧文旅平台。加快建成一体化的智慧旅游监管服务体系,提升智慧旅游服务的便利度和安全性。

(三)聚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一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抓好年度计划投资84.01亿元的79个文旅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进10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加力推进淄博美术馆、博物馆建设,全力支持周村古商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二是加快产业项目招引。加强重点文旅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引进专业团队,加强高端策划,力争落地一批吸引力足、带动力强的龙头项目、引领项目,把“好文化”和“好风景”讲出“好故事”、做成“好产品”。三是加快丰富文旅业态场景。顺应轻休闲、微度假的旅游趋势,积极发展城市漫游,强化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运营,培植引入休闲露营、景区夜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擦亮“稷下学宫”研学品牌,打造更有活力的消费场景、更具标识的文化场景,加力提升城市品质。

(四)聚力提振文旅市场消费。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持续开展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发放景区、民宿、文创购物等文旅惠民消费券,优化地接补贴政策,鼓励景区推出门票折扣、丰富业态等惠民举措,强化客源引流,提振文旅消费质量和水平。二是借力节会效应。高标准策划举办齐文化节、露营季、音乐节等特色活动,打造淄博文旅爆款IP,以节会流量提振文旅消费,进一步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加强文创产品开发。推出来淄旅游必购商品,擦亮陶瓷、琉璃、丝绸“文化灵魂三件套”品牌,积极对接故宫文创等头部企业,联名开发一批兼具淄博文化元素和出圈要素的高品质文创产品,塑造时尚消费新导向。四是加强与周边地市互动。实施“引客入淄”计划,开展重点客源地“请进来、走出去”精准营销推介。紧抓流量机遇,加大营销力度,拓展线上线下全媒体传播矩阵,策划“五彩缤纷·悦享淄博”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助力淄博文旅消费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