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聚焦文化惠民建设显实效 | ||||
|
||||
当前,一些地市通过传承历史文脉,改善人文环境,塑造城镇个性,从而带动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品牌建设。淄博市博山区深挖当地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拉动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惠民活动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新路子。
提升社区服务 筑牢民生阵地 在城西街道龙泽园社区,整治一新的社区广场成为群众健身休闲的场所。今年63岁的张同臣是社区广场上的常客,“早上在龙泽园社区广场抖空竹,傍晚在陶瓷公司广场跳交谊舞,像明星赶场,哪个都不愿缺席。”张同臣说,空竹协会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到现在已有50多人,2017年10月还举办了首届空竹表演赛。 据了解, 2016年以来,博山区已完成六个镇的综合文化站、214个村(社区)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改造。截至2017年底,全区镇、街道、开发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村(社区)文化大院(中心)覆盖率达到86.2%。 在博山,不少社区内的小广场被重新装修设计,新增的LED大屏让活动阵地成为多功能、现代化的“百姓大舞台”。博山区文化出版局局长王伟表示,过去的垃圾场变成小广场,过去的旧厂房改造成艺术中心,定期开展的各类文艺演出、节庆活动,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满足了居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 不仅城区内的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乡村也是如此。山头街道乐疃村改造建设了12套农家院落,旅游旺季时乐疃农家乐“一房难求”,村内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七届;源泉镇岱庄北村建设了可容纳四五百人的乡村文化礼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茂孝说:“文化活动来到群众中间,给每个村子都找到文化符号,乡村可以建设得更美丽。”
变自发为有序 本地文化传承创新 博山区三面环山,地矿资源丰富。博山琉璃业随之诞生并发展兴盛,且独具魅力。至去年底,博山区共有陶琉生产企业及配套企业近300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项,有7家企业被授予“淄博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7亿元。 西冶工坊作为博山琉璃企业的代表,先后与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联合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将产学研融合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淄博赛奥玻璃科技有限公司(西冶工坊)董事长李志刚介绍,一件看似普普通通的琉璃制品也需要至少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西冶工坊不断改进配方、温度、成型等方面技术,在业内享有“当代国炉”美誉。 博山区积极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文化产业结合,将非遗项目纳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目前,区内非遗项目国家、省、市、区级分别达到3项、12项、43项和141项。 不仅如此,博山传统文化艺术不断得到传承发展,一大批默默奉献的民间老艺人和技术工人,为陶琉产业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支撑。杨玉芳与儿子任国栋创建“春秋陶坊”从事创作,注册品牌“瓷人杨”,其陶瓷作品多次获奖;博山调压器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依山堂玉陶瓷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双料”董事长王延珠演绎跨界奇迹,将调压器和艺术陶瓷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物经营得风生水起,打造出了“骨质玉瓷”品牌。精益求精的工匠技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博山陶琉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千场演出 文化杠杆撬动社会和谐发展 博山区城市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素有“鲁中山水画廊”和“淄博后花园”美誉,是中国孝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焦裕禄的故乡。博山区委书记刘忠远说,要让文化活动惠及更多百姓,提高群众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2017年,博山区全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年年有节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演出、天天有活动的“永不落幕的文化舞台”。通过采取“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方式,深入开展文化惠民下乡演出活动,全区108支民间艺术团深入农村社区开展惠民演出,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常规演出与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节目相结合,演身边人、讲身边事,为基层免费送戏1100余场。 同时,博山区通过加强与高校、院团的联系,打造独一无二的“博山记忆”。山东省京剧院、省吕剧院在博山区建立“创作演出基地”;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市音协、市舞协、市美协、市书协、市戏剧家协会建立“创作活动基地”。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丰富文化产业内涵,提高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价值导向功能,让文化“活”起来才能惠及更多群众。下一步,博山区将继续以文化惠民为宗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把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引向深入,进一步满足山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