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项淄博民间文化技艺独家盘点 | ||||
|
||||
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作为齐文化的发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悠久的文化涵养着一代代齐地后人。作为这样的淄博人,你知道已有十三项淄博民间文化技艺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吗?这是我们淄博城的城市记忆,也是我们淄博人的文化骄傲! 淄博陶瓷烧制技艺 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淄博陶瓷烧制技艺是山东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万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脉络和独特的烧制技艺。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承淄博的宝贵技艺,维系这一“活态非遗”变得异常艰辛。淄博地区从8000多年前就开始烧制陶器,西周时,齐临淄城内已经设立制陶作坊。魏晋南北朝时期,淄博开始生产瓷器。而现在,淄博的日用陶瓷、建筑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等产品已经远销海内外70多个国家地区。2011年5月23日,淄博陶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中国文化遗产名录。 琉璃烧制技艺 中国琉璃两千九百多年历史,她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精致、细腻、含蓄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灵魂的精美融会。淄博市淄川区、博山区矿产资源丰富,伴生、共生矿多,矿产资源组合好,其中马牙石、紫石、凌子石是其中最重要的三种,造就了琉璃生产所必须的自然资源。淄博琉璃的自身价值在鸡油黄、鸡肝石、亮红、洋青等琉璃名贵色料上完美体现,还体现在淄博在古代就是帝王贵族指定的琉璃外厂造办处,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琉璃与天然的美玉、玛瑙等同样珍贵。 鲁派内画 鲁派内画是指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用特制的弯型内画毛笔,伸入口小如豆的壶内反向作画,手工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即“方寸之间绘大千世界”鲁派内画艺术是一种古老稀有的汉族手工技艺。清光绪十六年,北京的内画鼻烟壶工艺传到了琉璃之乡----山东博山。画师毕荣九利用本地生产的高级琉璃水晶料做壶坯,开始制作琉璃内画鼻烟壶,成为博山内画艺术的创始人和我国内画史上的一代名师。2014年11月,鲁派内画成功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音戏 五音戏是山东地区的独有汉族戏曲剧种,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由于所流传地域的方言、风俗等差异,大致划分为东、西、北三路。后由于种种原因,东路和北路肘鼓子渐趋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专业的戏曲团体承续下来,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2006年5月20日,五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鹧鸪戏 鹧鸪戏是山东省稀有的汉族民间戏曲剧种之一。在淄博一带已流传了240余年,它不仅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稀有剧种,也是全国惟一一个由村完整保护下来的剧种。鹧鸪指的是一种鸟,其叫声婉转悠扬,鹧鸪戏是模仿鹧鸪鸟的叫声而表演的一种剧种,其演唱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并有一种特殊的乐器叫“鹧鸪胡”。有关鹧鸪戏的一个美丽故事:清乾隆年间,青岛一才女在崂山修行,被鹧鸪鸟婉转之声吸引,便模仿这种鸟的啼鸣,独创出一种新的声腔。后来该女子来到临淄,与上河村举人孙兆楚在此创立戏班,至此鹧鸪戏在当地流传开来。鹧鸪戏现在已历经7代。20世纪30年代初,鹧鸪戏达到鼎盛。与淄博的五音戏被并称为“姊妹剧”。.2011年5月23日,“鹧鸪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孟姜女传说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汉族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流传至今2000余年,几经重要演变,情节不断丰富,主题也日益鲜明。孟姜女的传说渊源很早,从战国时期开始就见端倪。其故事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编写,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孟姜,原型为春秋时齐国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传》中是一个知礼的妇女形象。一个是杞梁,历史上确有此人,并非虚造。既然杞梁和杞梁妻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当然也就不可能事发在300多年后秦始皇修筑的秦长城。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断定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而不是秦长城。为纪念忠贞烈女孟姜,百姓将她的故事编成动人的传说,在淄博及周边地区慢慢流传开来。仅民歌在淄博地区就有8首之多,至今仍在淄博及周边地区民间传唱。2006年孟姜女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是中国汉族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该传说相关的节日是七夕节。作为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蹴鞠 临淄蹴鞠,被称为世界足球的起源。大约2400多年前,在齐国故都临淄形了一种有明确游戏规则的足球运动——蹴鞠,刘向编选的《战国策》和司马迁的《史记》留下了临淄开展蹴鞠活动最早、最明确的记载。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汉代开始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唐代时马球兴起,练兵习武多采用马球,而蹴鞠则向娱乐方向发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村烧饼制作技艺 周村烧饼是淄博市周村名吃,因产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而得名。源于汉代,成于晚清,制作技艺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是山东省名优特产之一。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恒帝延熹三年,就有贩胡饼者流落山东境内,世代相传,风靡各郡县。周村烧饼的特色是“薄、香、酥、脆”,堪称饼中一绝。“形似满月,薄如秋叶;落地洙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1979年,以“周村”作为商标进行注册,正式定名为“周村牌”周村烧饼。如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周村烧饼,悠久的历史,精致的做法,成了淄博美食的典型代表。制作烧饼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平均每天,每名师傅需制作2700个烧饼。因为全程为手工制作,其过程的艰辛可想而知。2008年6月7日,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村芯子 周村芯子是一个山东省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宏伟壮观,是和周村花灯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起来的。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周村,自唐宋以来至明清时期,周村商业陆续发展、规模渐大,带来了文化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后传至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将会在周村上演两天。通过数年不断改进,芯子更精巧大方,数量也越来越多,有一年三月,接驾时,周村出到七十二台芯子,扮玩的队伍布满了城区内外,七十二台芯子,七十二个故事内容,再加上每台芯子都有旗锣伞扇,高跷、旱船、竹马,可称是全国民间故事大展玩之最。锣鼓声、号角声、礼炮声,响彻云霄,轰鸣数里,参观与扮玩者多达数万,惊动了国内外,以村与村民间扮玩活动相比,可称“天下第一”。2004年,周村芯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聊斋俚曲 聊斋俚曲的流传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淄博市,因蒲松龄的斋名为"聊斋",故称"聊斋俚曲",也有人称"蒲松龄俚曲"。蒲氏家族及后人是其主要传承者。聊斋俚曲是清初大文学家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学体裁,是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创作的说唱与戏剧作品,其形式类似今天的琴书说唱与地方戏。聊斋俚曲生动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晚期的人民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当代社会中传唱流传,成为山东地区一种独树一帜的群众性艺术形式。会唱俚曲的人已渐衰老,俚曲研究者也寥若晨星,有必要加以抢救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聊斋俚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阁子里芯子 阁子里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据传起源于明代,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主要是利用铁质支架把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的儿童表演者稳定在高竿或其他造型之上,演绎各种故事。远远望去,人物悬空,非常玄妙、奇特、惊险。因铁支架如灯芯在内支撑,故称为“芯子”,一般一个芯子表现一个剧情或寓意。临淄区南王镇阁子里芯子因造型精美奇特、险中带趣而名闻遐迩。它在制作上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因需设景、内容丰富、造型奇特,它融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服饰、民间传说、民间文学等为一体,深受当地人民欢迎,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等价值。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淄博花灯会 淄博花灯起源与淄博的历史一样古老,是传统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早在春秋战国的齐国都城,为了起到预警作用,只要有敌情,城中一条高高的旗杆就会升起一盏红色灯笼。后来,这盏红灯笼被普通民众赋予了驱邪避鬼的含义。张店曾因种桑养蚕而成为黄桑店,老张店人认为,只要元宵节当晚,打着红色灯笼刷养蚕席即可驱除病害。久而久之,灯笼成为这个地区的一种民俗象征,并逐渐演化出花灯。淄博花灯会最鼎盛的时代是明清,每年的春节都是在热热闹闹地元宵花灯会中结束。1990年,淄博被文化部定名为“花灯之乡”,淄博花灯与自贡花灯、哈尔滨冰灯齐名,经常成为央视向全国转播的民间盛事。2014年11月,“淄博花灯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淄博市现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省级非遗项目54项,市级非遗项目172项。这件件非遗项目笼罩着文明、智慧炫目的光环,是淄博独有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也更需要我们共同的保护和传承!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