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动态
湖光山色金牛山 夏日避暑好去处

发布日期:2017-07-06 09:45:25 浏览次数: 来源: 字体:[ ]


  金牛山,地处博山城东南20公里处,面积达20余平方公里,主峰在北博山镇南沙井村北,海拔543米,呈东西走向,系青石山。又名“柴谷峪”。此山系一孤山,在群山连绵的山体中很为鲜见,包括大东顶、南顶、柳峪顶共有十四、五个山头,峰峦相连,沟壑纵横,达二十几道山谷。处淄河上游,西与莱芜市毗连;南临北石公路,与挡阳山,南坪石城呼应;东隔博沂公路与鲁山相望,北距石马常熟川与五阳山、风凰山相峙。《续修博山县志.方舆志》载:“金牛山,县南40里,沙井庄北,一名“柴谷峪”,上有东、中、西三洞,近人构三亭于上,鼎足相峙,风景颇优。”

  金牛山名始于神话传说,其一为泰山老君的金牛羡慕人间生活,私奔到淄河源头,看到此地百草丰茂,乃风硫灵毓之地,便不顾天条,被玉皇大帝点化成石,整个金牛山体似一牛卧于水滨,故名金牛山。其二为南沙井村有牧牛者,每次上山都发现多了一头牛,但一下山时再数一遍,并无增减。久而久之,牧者看出有一金毛小犊,在牛群中往来,于是牛群兴旺而深得主人夸奖。一天,主人上山也发现多一牛,便奋力追赶,牛犊钻入山石缝中从此不见,只余牛趾印于青石之上。从此,人们就金牛、神牛地传说起来,从而得名。在八十年代乡人集资在山体中部摩崖雕刻一石牛用以补景。
  据民间传说和考碑得知,清乾隆年间,有蒙阴人许氏,因怀才不遇,看破红尘,而隐居到小苏州三井村,自号 “秋潭”又号“柴谷”居士,精文墨、善书画,尤长歧黄之术。他先在南沙井村关帝庙避俗而居,以行医为业,深得百姓爱戴。晚年栖居金牛山白云洞,乃久居于此,搬石筑堰、凿石开基,建草亭翘然于峭壁,筹资修庙于山间,最后坐化升仙于柴谷洞。
  从此以后,此山不断小规模修建。至民国初年有热衷于地理风脉之士,观其山势类似泰山,系一风水宝地,便在原基础上重新整体设计,集周围各县之民力,大兴土木,耗费巨资,苦心经营三十余年,每天上百人在此“善行”,至“七.七“事变被迫停工,不少建筑随之搁止,但已形成多层次的建筑群落和景观。山上庙殿、道房、社屋达100余间,单是方桌达40余张。1943年鬼子、汉奸毁坏了此山,道人出走。由鼎盛一转而变为狐狼出没之地。“文革”再扫尾,原有建筑仅剩西亭是作为看山屋之用。八十年代初在当地政府和上级旅游部门的关照下,开始利用民间力量进行开发建设,大部分景点得到恢复。
  金牛山的主路在南沙井村北。从北石公路北望,可见云路、唤龙门、太平观等建筑缥缈于天际。一里路之后渐入佳境,“屏开三面,嶂列千层”,气势雄伟,山不高而险峭陡拔。中有一岭两峪回旋,若风凰展翅。山之上下,松柏密密丛丛,杂树成林,百鸟争鸣,林荫如海。从西峰脚下沿石磴攀登,盘折回环于芳草、绿树枝叶之间,至半山见一亭台为三亭之一:“西亭”。亭旁有房舍几栋,围成独立小院,南北都有山门相通,崖上藤条龙缠。山岩间有石洞即“白云洞”,传为白云仙师修炼处。洞深60余米,高者十数米,宽者三、四米,窄处仅容人过,深处以黄土塞堵不知其底。洞南有碑数通,均为民国9年立。由西亭北行,有石堰绕山,山回路转,接北峰,悬崖深陷成石棚,依势盖屋,屋前有池,承接山壁之水,长年不涸。折东走,中峰突兀,如行云入雾,置身半天,有一亭其然临于峭壁,如云中海市,为中亭,也叫“三仙亭”。上下两层,玲珑峙空,瓦碧柱红,亭北有石碑一列,多为民国间立,最佳者为当时博莱知名书家,清末秀才赵珠海书。亭北峰角,有一洞名叫“凌霄洞”,洞宽广平敞如屋,有吕祖阁,阁半出半迸,半入洞中。复北折东行十数丈接东峰,岩石间出泉如壶,下有水池常年有水,从不干枯,清澈甘洌,水清如镜。昔日荷绽鱼翔,名曰“龙池”。龙池居于松柏峪口,两边崖上有“松鹤”、“风光”摩崖石刻,字径一米,有小龙王庙为树丛所掩。依崖间林荫道南行入月门,即见“柴谷洞”,口朝西与白云洞遥相呼应,相传为秋潭仙师坐化处。石匾书“柴谷洞”三字。门联为石刻隶书字体:户辟苍崖云下楗,帘垂藤蔓月为钩,有曹全碑之韵,用笔园匀,柔中带刚。洞右一株古紫藤,蔓粗如茶碗,攀绝壁而上峰巅。花开时节,灿烂纷披,香气袭人。柴谷洞左有碑一组,均为民国年间立,其《增修金牛山记》立于民国十四年,为张鹏万撰文,焦其惠、张鸿翥书丹。文章为全山碑文之冠。文中描写山景:“三亭鼎峙,翼然临于峭壁;诸山来朝,势若拱于众星。非止此也,岭岫合沓,如跪如伏,怪石嵯峨,若立若行。冲然角列,而屏开三面;嵌然相累而嶂叠千层。中峰突兀而庄重,两崖环抱而服从。东壁甘泉,客饮如琼浆玉液;两岩飞瀑,雨来似金蛇银龙。”“衔原山,吞淄水,远混天碧,迩延野绿,峻形秀拔,奇势叠出。风满亭兮铃敲,云归洞兮鹤舞。层峦耸翠,仰观则重霄接汉;飞阁流丹,俯视则惊心骇目。仙岛蓬莱堪夸,武陵桃园何如。若夫日出而洞底开朗,月上而林壑生辉。夏日清爽,乃如秋至;冬令温和,俨若春归。昼夜景象不同,四时气候也异,…”结构严谨,句式整齐,真是一篇《金牛山赋》。
  柴谷洞南有两小洞,深十多米,名曰“潜修洞。”旧为隐者所居,洞额旧有国育东五言诗“人事有代谢,岁月自迭更,何如此洞里,跌坐学长生”。向东依石棚建佛堂一处,为济南人“同善社”故址。堂东隐蔽处有人工挖凿之藏书洞。近旁傍崖即东亭。与西亭、中亭两山对峙。以中亭为轴心,三路、三泉、三洞相互对称,上依绝壁,下临深渊,成鼎足之势,天然景色与人工点缀相结合,自然和谐,更添美景。
  由中亭沿中轴线北上,名曰“十八盘”,石阶170余级如攀泰山南天门。中段左望,崖上有“云路”二字,每字长近两米,宽一点二米。正楷字体,每一笔划平均凹下二十厘米,角棱分明,雄浑圆润,刚健有力。书者为民国期间著名学者国育东。据传当时三名工匠攀架雕刻三月之余。二字为淄博摩崖之最。在山下一望可见。云路右下方有今人摩崖刻一石牛,神志温善,憨态可掬。沿十八盘石阶伛偻而登,平坦处有石碑,高约2.6米,擘窠大宇书“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一联,颜体正楷,极富功力,乃北平人自允公书,辽宁王信之立于1933年。石碑对联博山少见。西行“唤龙门”凌空鹄立则在眼前。唤龙门依崖而建,上有阁,统高二十余米,傍山临谷,峭拔突兀。立门前十多米处击掌或以脚蹴地,细听则有回声“啾啾”之音。俗称“金鸡啼鸣”,又谓“龙吟”。实为山崖、门、洞所形成之回音,奇妙景观,淄博一绝。入洞门踩石级出,右墙有“蛟龙台”石碣,与“唤龙门”同为清末进士张新曾书。自唤龙门而西有一平旷之地,阔如两篮球场,西有戏台、井池。东有石崖高约十米,顶端有石鼍头伸出,雨则飞瀑。下有井状一孔深不可测,夏日雨时,从石隙中喷出腾腾白雾,袅袅上升,大有吐云喷雾之神韵。潭崖上有阴刻“喷云潭”三字,字径近一米,遒劲雄浑。也为国育东先生之巨笔。 
  唤龙门北望,有神庙一观三院,左右对称,高下参差,廊庙殿宇,亭榭楼阁,组成一和谐整体。进石拱门拾级而上太平观,上有观音阁。立阁上金牛山全貌尽收眼底。出阁北上第一院,回首看门洞似一窍通天。题额“回头是岸”四字,乃拔贡生王凤藻手迹。旁刻风雨竹,乃临颜文姜祠石刻,题六言诗曰:“菩萨苦修之处,紫竹带露摇风。淡描晴雨雅致,泄出仙姿佛容。”太平观左右旧有钟鼓二楼雄居两旁。院内东西两侧有碑林两组,其中以《建修金牛山碑记》为最佳,张新曾撰文,王风藻书丹,赵体正楷,字大如鸡蛋,圆底深刻,人多拓为字帖。
  从太平观门洞冲北,越石阶直上则至泰山殿,正殿雄伟,左右旧有配殿、道房。东西曾有门,石券雕花。西刻 “接瑶池”,东书“迎紫气”。泰山殿后又有高院,即山之最高处建筑--玉皇宫。主殿三楹,青瓦红墙大脊飞檐,孤高独标,神像威严,壁画精湛。殿后丛柏成林,鸟语花香,不远可至本山最高峰。登高四望,淄河映带,群山千层,村落点点,令人胸襟顿阔。此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颇具特色,《蒲松龄》、《追捕贼王》等电视剧曾作为主要外景拍摄地。被列为省级旅游景区,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