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片新闻
赶大集,逛古城,体验不一样的旅行!

发布日期:2017-06-16 09:18:13 浏览次数: 来源: 字体:[ ]


  周村大街可以说是周村古商城的别称,它和丝市街、银子市街构成了古商城的核心景区。周村大街形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全长约315米,是周村最大、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街道两侧是富丽堂皇、风格迥异的商业楼房。至清朝后期,章丘旧军镇孟氏“八大祥号”先后来这里营业经商,远近富商巨贾竞相云集,大街逐渐成为布行、杂货行聚集经营的商业贸易中心。如今像创办于明代的顺义堂药铺(后改为德生堂药店),创办于清代的三益堂书局(印刷出版国内现存最早版本的《聊斋志异》)、泉祥茶庄、谦祥益绸布庄(后改为鸿祥茶庄)、仁德茶庄及近代的英美烟草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许多百年老字号,有的至今在原址继续经营有的虽已易主但门面、招牌依旧。

  银子市街全长约250米,两侧多为山陕风格的高大楼房,钱庄票号多汇聚于此,因而得名。清道光年间,大德通、大德恒、日升昌等著名的山西银号纷纷到周村购地开号,之后山东的银钱业继而兴起,如恒生钱庄( 原为创办于明末的致远堂绸布庄)、德庆和银号等。齐商文化与晋商文化在这里碰撞、演化,打造出中国的金融街。
  丝市街总长约230米,作为买卖蚕丝的专业市场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明清时期山东蚕丝交易最繁盛市场之一。当时的客户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俄罗斯、日本、朝鲜、印度等国的商人也是络绎不绝。周村丝绸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海外交通史的研究成果表明,周村乃丝绸之路重要源头之一。永和丝店、谦和丝店(创办于明末)等著名丝店的建筑仍大部完整,丝市街是研究中国丝绸文化的重要见证之一。
  “周村大集”历史悠久,最早形成可追溯至明崇祯九年,规定农历四、九为大集日。嘉庆年间的《长山县志》中记载:“周村,在南二十里,三八日小集,四九日大集。”清初,乡贤李化熙以刑部尚书致仕还乡,为保集市繁荣、造福乡里,以一家之力独担市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来此经商,商贸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周村后来被称为“三齐重镇”的历史地位。自此“天下第一村”、“旱码头”、“金周村”的美名广泛流传。1904年,周村和济南、潍县同被清政府辟为商埠,周村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再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时间商贾云集,货物丰茂,其盛况竟超过了省会济南。其分工的细化和同类店铺的聚集是工商业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天,我们从周村街道的名字上尚能感觉到“东方商埠”的昔日风华。周村商业街道的名字,是以经营的内容来命名的,比如说,卖油的街道称为油坊街,卖鱼的街道称为鱼市街,“五行八作”一应俱全,大街不大,日进斗金。五行八作:“粮行、丝行、布行、杂货行(五行),丝绸、浆麻、铜器、木器、腿带、剪锁、毡帽、饰品(八作)。2002年,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阮仪三、罗哲文、郑孝燮来周村古商城考察称这里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街市建筑博物馆群。”集市的繁荣为城市的形成创造了可能,一部分实力雄厚的商户,其经营模式开始由行商向坐贾转变,他们在集市附近建房开设店铺,逐渐形成了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两侧以商贸、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各时期的古建筑。
  “周村大集”是周村商贸经济历史沿革的一个缩影,是展示周村传统商贸习俗的重要载体,也是承载周村人文情感的地方。2014年9月,周村古商城管委会通过多方努力在汇龙街片区恢复周村大集中的花市、鱼市、鸟市、宠物市、古玩市五大区域,总占地面积达9千平方米。经过两年来的运行,周村大集与地方民俗、旅游巧妙融合,商家越聚越多,人气越来越旺,活脱脱的一幅周村版的清明上河图,成为古商城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日益受到百姓和游客的青睐。目前,周村古商城有古玩经营业60余家,旗袍经营业户15家。汇龙湖大集则聚集了花鸟鱼虫和古玩等专业市场摊点近500个,吸引了来自济南、天津、青州和淄博本土等地的百姓前来交易。周村大集的兴旺促进了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加强了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