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片新闻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淄川区精彩活动等您来!

发布日期:2017-06-12 10:56:2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体:[ ]
  6月10日是我国设立的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淄博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宣传展示活动启动仪式在淄川举行,地点就在淄川区博物馆内。本次活动将围绕“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的主题,将展示聊斋俚曲、鲁派内绘、琉璃烧制、淄博刻瓷、磁村花鼓、通背拳、孙膑拳、石雕、剪纸、陶瓷雕塑等十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通过现场展示,为市民提供全面了解、体验非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的机会,提高大家对家乡深厚文化底蕴的理解和认知,增强非遗保护传承后劲、让非遗真正的传出去、活起来。截至目前,淄川区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24处,市县级188处,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单位17处;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4个、省级9个、市级30个、区级57个,形成了较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我们的巨大财富,值得我们好好保护。
  列入国家级非遗4个项目
  1、聊斋俚曲: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先生运用淄川一带的方言土语和民歌俗曲创作的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的一种说唱艺术。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音乐界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明清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2、孟姜女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2009年5月16日,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在淄川举行。来自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的40多名专家、学者、教授,以孟姜女传说为中心话题,探讨孟姜女传说的起源地、原型、演变及流传,探讨研究孟姜女传说等民间文化资源在当代社会中的保护利用开发和研究等问题。民俗学家一致认为淄川区淄河镇(现太河镇)是孟姜女故事的早期发生地和重要传承地。
  3、淄博陶瓷烧制技艺:2010年,淄博陶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山东泰山瓷业有限责任公司被公布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
  4、鲁派内绘:张广庆,师承薛京万,享有“摩手化幻境,粒埃见乾坤”之誉。1982年参加世界博览会,以娴熟的技巧,独特的鲁派内画艺术,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在博览会上引起了轰动,成为鲁派内画的代表性人物。如今,他是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鼻烟壶专业委员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年,在他的努力下,鲁派内画成功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广庆内画艺术研究院是张广庆大师1992年创立的,是中国第一所内内画研究院,也是山东省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艺术研究院,改变了内画艺术自清朝以来师傅带徒弟的旧模式,使内画艺术走向教育与研究、技巧与理论相结合的新阶段。
  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
  聊斋俚曲代表——蒲章俊,是蒲松龄第11世孙,生活在山东省淄川区蒲家庄。蒲家庄有蒲松龄后人400多人,但是会唱聊斋俚曲的并不多。而蒲章俊能唱十几个聊斋俚曲的曲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淄川齐长城,淄川境内全长共计40.35公里。淄川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齐鲁的边界,也是齐国的南大门。齐国在这里首先修筑了长城以防鲁、楚、吴、晋诸国。齐长城(淄川段)沿线有众多遗迹,其中护宝泉墙体495米,岳阳山墙体349米,城子村东墙体328米,三泰山西墙体438米;岳阳山遗址、城子城池遗址、雁门寨遗址、太平山遗址;劈山、马鞍山(烽火台)两处重要古兵营遗址,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齐鲁、齐楚的重要古战场之一。
  寨里窑址,据已经发现的文物表明,寨里窑始于北齐,终于唐代,有数百年的历史。淄川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生产,始于寨里窑。其代表性产品是青瓷。该窑址烧造年代为北齐至唐代,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唯一的北方青瓷产地。1982年,在龙泉镇和庄村古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它是寨里窑的代表性青瓷产品,也是我国唯一一件有准确出土地点的青瓷莲花尊,国家一级文物。
  北沈遗址,2001年,由山东大学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道路2条、水沟2条、房址5座、窑址3座、窖穴31个、灰坑26个、墓葬21座,并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玉器等遗物共470多件(套)。遗址除一座汉墓外,其余遗存分属商代,西周和战国几个时期。以商代西周遗存最为丰富,也最具学术价值。北沈遗址面积大,资料丰富,是淄川区境内一处重要的早期人类聚落遗址,也是到目前为止淄潍河流域最为重要的商末周初遗址,对商末周初文化遗存的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
  蒲松龄故居,故居坐北朝南,现有4个院落、七个展室,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郭沫若题写的“蒲松龄故居”金字门匾高悬于故居大门。房内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迎门高悬,匾下悬挂着蒲松龄老先生的画像。画像两侧是郭沫若书写的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正堂既是蒲松龄先生的出生地,也是聊斋文化的发源地。蒲松龄故居属于典型的北方乡土建筑,故居现已成为聊斋文化研究中心。
  淄矿德日建筑群,有德国建筑13座;日本建筑5座。主要建筑有:德国营业大楼、德国大夫住宅楼、日本神社、德国炮楼、碧霞祠(日本)和钟鼓楼等。德国建筑为砖石结构,门窗全用砂岩毛石砌筑,呈半圆型。日本建筑门窗为长方形。日本神社建筑始建于1917年,全部为钢筋混凝土建筑,在全国实属罕见。整个建筑群自1904年由德国人开始兴建,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续建,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磁村瓷窑址,磁村窑始于唐代,终于元代,经历过辉煌的历史。宋朝以后,进入鼎盛时期,并以磁村为中心向四周扩展。该窑址分村东、苹果园、华严寺三个重点窑址区,面积30万平方米。相传村原有“窑王殿”和“晒金场”,是古代磁村窑场的作坊。北宋初期官府在磁村专门设“务”收税,故称“磁窑务”,证明当时烧制瓷器的规模和产业兴隆景况。唐代晚期开始烧制黑釉瓷器和釉滴瓷器(俗称雨点釉),在我国北方诸窑中颇具特色,也是我国最早的釉滴黑瓷,唐末五代时期,磁村窑开始生产白釉瓷器,并盛行在白釉上加点绿釉,开创淄博生产彩瓷的先河,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磁村窑为北方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北方陶瓷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