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梧台竟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屈原在这里下榻! | ||||
|
||||
矗立于齐国故城西北10公里处(今临淄区梧台镇西梧村北)的梧台,是齐国宫台遗址中最雄伟的一座。它状如山丘,现高18米,周长220米,占地16亩。台东有康浪河,自南向北流去。河边,是宋国人得燕石的地方;台南是源于齐故城西南门的系水,东来汇入画水。登台西望,可见愚公山下的棘邑故址,东南望可见故城遗址。 相传梧台始建于春秋时代,是齐国的议事宫室。好大喜功的齐景公曾在这里接见和宴请过“外国”使臣。那时梧台的四周广植梧桐,树干高大,枝叶繁茂,真是遮天蔽日,高高的殿台,竟成了碧海中的小岛。楚国使臣见此情景,略带恭维地说:“这梧桐树真够大啊!”景公听了,竟忘了楚国地跨汉江,境有云梦,树木则有长松、文梓、豫章等,得意地说:“大海的鱼能吞下舟船,我们齐国是大国,自然树也是大的,这有什么奇怪!”因此,后人又称这台为梧台宫。梧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曾经下榻的地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辞源》“屈原”条亦载:“楚怀王时任左徒,主张联齐抗秦,使齐订盟。”刘向《说苑》和郦道远《水经注》均载:“昔楚使聘齐,齐王飨之梧宫。”公元前318年,风华绝代、踌躇满志的屈原,时任左徒,受楚怀王派遣,冠切云,佩长铗,千里迢迢来到齐国临淄,下榻梧宫,与齐王言联齐抗秦之事。时隔六年(前312年),屈原风尘仆仆再次“使于齐”,也是下榻梧宫,欲重修两国之好,可惜心愿未遂,最后只好满腹忧伤地离开了齐国。 东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为了记下这历史的陈迹,曾有人在台西立起石碑,上刻“梧台”二字。据说,民国初年,台顶建有玄武祠。玄武祠之名大概由屈原《楚辞·远游》中“时暧逮其党莽兮,召玄武而奔属”之句而来。当时祠前香火缭绕,反映出齐地人对屈原的推崇。屈原为挽救楚国危亡,两次出使齐国,一片赤子丹心,令人感动。每逢端午之际,人们络绎不绝来此插艾草,焚香上供,以此表达对屈原的缅怀和追思之情。祠于建国前荒废。现在上边仍有一祠,不著名称。 站在梧台之上,暮色苍茫,劲风呼啸,仿佛时光回溯到了两千年前的先秦时代。耳边满是车轮辘辘、战旗猎猎之声。清代大诗人赵执信到此游览,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梧台诗》,诗云: 城西万木入天风,雨送秋声过梧宫。 总是于今萧索地,当年那更树梧桐。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