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片新闻
淄博:在这里 唤醒远去的民俗记忆

发布日期:2017-05-16 17:27:58 浏览次数: 来源: 字体:[ ]


      小时候坐过的“婆婆”、睡过的博山大床,奶奶穿过的三寸金莲、裹腰,还有儿时民谚“剃头挑子一头热”“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中老手工艺人用的家什……走进博山锦隐民俗博物馆,回忆就这样轻松被唤醒。今年刚获备案通过的这一民俗类非国有博物馆,是我市众多民俗博物馆中的一个典型。在5·18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走进锦隐民俗博物馆,探寻老物件背后一个个有趣的民俗故事。

      位于张博路博山境内的锦隐博物馆,在两层楼分门别类的展厅中,明清马拉轿车、三寸金莲、架子床、酒篓、墨斗、剃头挑子、豆腐架子等民俗物件应有尽有。展示了近千件清代以来的民俗物件,呈现出鲁中特别是博山地区百姓生活、生产资料的真实风貌。先是位于展厅一楼的一面算盘墙,150余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算盘令人赞叹,展出数量之多堪称锦隐之最。中国是算盘之乡,几千年来珠算盘因其运算方便,一直是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虽然先进的电子计算设备早已出现,仍没有完全取代算盘。对于算盘的起源,众说纷纭,清代数学家梅启照主张起源于东汉,清学者钱大听主张起源于元明,而后又有起源于唐、流行于宋的说法。
      与算盘墙遥相呼应的还有一根挂满52块搓板的立柱。作为洗衣机普及以前浆洗衣物的唯一工具,搓板的‘搓’字据考证最早出现在唐诗中,传说搓板是孔子发明,也有人说是个名叫老婆的人发明的。有的市民走进民俗类博物馆会有“没看头”的感觉,因为这些看起来很破旧的老东西大都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价值,其实隐藏在一件件民俗物件儿背后的故事与民间传说,才是最吸引人,也是最值得被流传下来的珍宝。


      位于展厅二楼琳琅满目的展品中,有几件“婆婆”“公公”颇有几分意思。“婆婆”很多人都见过,那是过去在淄博尤其是博山地区,家家户户常用的婴儿小推车,以陶瓷和木制居多,当婴儿长到六七个月时,一般都能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独自坐起,家人就会定制一个“婆婆”,周围有护栏,座椅下可透气和便漏,装有4个轮子,不耽误看孩子者干家务。而鲜少有人知道与“婆婆”相应的还有“公公”。展厅中陈列在一侧的“公公”,看起来造型简单的多,没有护栏约束、没有装饰,就是一只凸起的儿童坐器。寓意‘公公’看管的孩子有更多自由,但因为‘公公’这一叫法在过去多有避讳,所以也就没有流行起来。博山锦隐民俗博物馆内按照民俗物件的材质,分设木器类、铁器类、锡器类、纸质类和其他杂项类展室,还原了清代以来数百件鲁中地区人民生产活动、生活起居的历史文化记忆,唤醒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热情。

      锦隐博物馆的讲解词中说:这儿的每件藏品,都闪烁着人类进化的光辉,足以让今人从中感悟祖辈生产的艰辛、生活的颠沛以及生命的智慧。而隐藏在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也正是我们文明古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