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课本博物馆,感受百年历史文化(上) | ||||
|
||||
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为了让更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去探索和了解淄博的文化和历史,让博物馆动起来,真正成为大家文化和历史的营养汲取地和旅游观赏地。文旅融合,加快我市文化名城建设步伐。我们将陆续走进我市的各个博物馆,让馆藏文物讲述淄博故事。 孩提时代,是什么让我们内心丰盈充满渴望?又是什么让我们命脉相连留下深刻记忆?是课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教诲,让我们踏着课本,一层层向上攀登。那些留下的痕迹,挥不掉,抹不去。踏入校门,沁着油墨芳香的课本,伴随我们走过难忘的学生时代。当许多年以后,再一次手捧老课本,感叹岁月变迁的同时,是否有一种感慨涌上心头?是否想起青青校园的温馨往事?如今,咱们淄博就有了一座课本博物馆。
中国课本博物馆傍依花山美景和稷下净水,是目前国内唯一,单体面积最大,教科书藏书最多的场馆。不仅填补了中国教育界的空白,对百年教科书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同时也是淄博市乃至整个山东的又一文化艺术中心。“小课本,大智慧”是中国课本博物馆的灵魂,馆内最大的特色就是收藏有150多年来,中国各时期课本及教科书2万多册,这里俨然就是一座课本的大宝藏。
中国课本博物馆以1862年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小学课本为主要藏品,博物馆内分别用“办新学”、“上学堂”、“大后方”、“新中国”、“公社好”、“数理化”、“学工农”、“拼高考”、新世纪”、“新课本”等10个板块,以场景再现的模式,展现了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开始到今天的电子化教学,各个历史阶段的学习场景和课本图书。这条充满民国感觉的上海福州路上聚集了大量的书店,当时印刷局之间竞争激烈,因为各出版社纷纷聘请当时文化名人为教科书进行创新编篆,于是中国风格、不同格调的教科书陆续问世。 小小的一条福州路,成为了那个年代最具书香气息的道路。中国课本博物馆就把福州路原样搬了过来,让你穿越时空感受历史。中国课本博物馆不是传统的藏品陈列馆,而是通过“上海福州路”、“70年代教室”、“人民公社影院”、“艺术中心”等板块,充分利用商业管理和资本运作的方式,创意地将藏品展示与文化活动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在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之中,为观众创造灵感、洽谈客户、互动交流、同学聚会、文化创意提供一个时尚的栖息所。
在课本博物馆,我们可以在民国老建筑的书店里品一杯咖啡,也可以在古老的电话亭内拨打一下回忆的电话,亦或坐在黄包车上看看过去的风景。博物馆运营模式不是简单的陈列,而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老课本复活,为游客营造了体验式的参观氛围。馆内根据不同的年代,放置了与年代相对应的课本,这些书本饱经风霜,其本身就是一个活历史。时空一下又穿越到了那个炮火纷争的年代,树上的大喇叭似乎还在播报着战时新闻,挂在树上的黑板,用繁体字书写着动员妇女识字的口号,而摆放在地上的人物画像展板以及一系列的农用工具,将当时的场景完全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中国的女性在劳作之余,开始手捧书籍识字读书,她们透过书籍认识世界,她们透过书籍改变命运。 在意犹未尽中,中国课本博物馆的东厅就逛完了,走出东厅,门外的这些座椅又一下吸引到了我们,它们原来是加减乘除的造型,让人惊讶之余又带着感动,中国课本博物馆能将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考量到,让游客置身于此,时时感受中国课本的变革以及中国课本的力量。如果说东厅展示的是旧中国的课本,是历史,那么我们接下来要去的西厅展示的就是新中国,是变迁了。据说在西厅,我们能遇到熟悉的事物,能满腔热情的回忆青春,在中国课本博物馆里品读历史、追溯青春年华吧。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