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放河灯、祈幸福”活动 | ||||
|
||||
![]()
放河灯祈福活动起源于旧时送灯习俗,在传承其“追思祖先,祈求五谷丰登”传统意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增加了祈福的新内容。沂源地区作为山东古人类发源地、山东屋脊生态高地、中国北方溶洞之乡和牛郎织女之乡,景观类型丰富,民俗旅游资源雄厚。沂河为山东境内最大的内流河,雄浑壮阔,河灯点起之时,景色蔚为壮观。
一、历史源流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元宵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元宵佳节看灯挂灯的习俗,相传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太乙神”之说,因此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在沂源县,每年元宵节期间,各社区、村庄都会组织各种花灯及杂耍,走村串乡开始演出,称作“玩十五”、“玩灯”。主要节目有“跑荷花灯”、“闹海”、“耍龙灯”、“舞狮”等等。从正月十四开始,沿街住户皆于门前悬挂各式灯笼,繁华的十字路口或空地还会摆下灯阵,备各种灯谜,供游人猜赏。各种游艺活动及灯会,以十五日为高潮,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都到县城看“十五灯会”。在人们欢天喜地闹元宵的同时,沂源县仍旧还保留着旧时正月十五团圆夜为祖宗神灵“送灯”的古老习俗。人们在门前、坟茔墓地点上面灯、胡萝卜灯,以此来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追念,也祈求着祖先保佑新一年的丰稔和居家的平安。沂源县旅游局正是依照“送灯祈福”的古老习俗推出了放河灯祈福的贺年会活动。
二、活动介绍
放河灯祈福所用河灯与旧时送灯习俗所用的面灯、萝卜灯不同,无论在制作材料上还是在外形工艺上都有很大区别。在旧时,最初的河灯是在荷叶上插上蜡烛做成,故而又称“荷灯”,后来荷叶逐渐被纸做成的莲花状底座代替,再后来,人们又开始用瓜皮、面碗、纸张、木板等各种材料做成灯具,以确保河灯在水面上漂浮的时间更长。旧时,沂源县人都是自己家自制河灯,用半个西瓜皮剖成莲瓣状,或直接用木板,或芦苇做成底座,然后在上面注入灯油燃捻或者干脆直接插蜡即成。而现今则多用买的工厂制作的塑料河灯,温泉家园的放河灯祈福活动用的灯就是工厂里批量生产的河灯,这种灯用鲜艳塑料做成莲花状底座,有粉有红,有黄有绿,远远望去宛若真莲花一般,底座内里也不再装灯油或是蜡烛,而是装载用纽扣电池供电的小型玻璃管灯泡,打开按钮以后灯光特别明亮,反射到莲花底座上使得莲花莹莹透亮,很是美观。
而更加壮观的则是放河灯的现场,当大家手捧河灯静静许愿之后,纷纷把河灯轻轻放入河中,霎时间河灯便把水面的黑夜点亮,整个河面都开始莹莹闪光。河灯的光亮,水面反射的光亮,随着水波盈盈晃动,几百盏河灯在水里荡来荡去,如同落叶在水面摇曳,而那点灯光,又犹如躺在摇篮中的婴儿,随着摇篮的晃动来感知着这个未知的世界。河灯顺着水流,摇晃着缓缓而下,仿若是水与岸的分别一般,带着大家的希望和理想渐渐漂向远方,直到在视线中消失不见。在这一刻,每个人的心都是虔诚的,他们真心的为家人、为自己送出最真切的企盼,当眼中的河灯开始变得模糊,最终消失不见的时候,才猛然回过神来,而这时候,或许他们的愿望早已被河灯带到了该去的地方。
三、文化内涵
元宵节放河灯围绕着的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团圆、贺岁、祈福。然而,如果与放河灯的前身“送灯”习俗对比,我们又很难把放河灯与追思祖先撇清关系,更何况处在二元生活世界观控制下的中国本身就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情结,在元宵佳节的团圆之夜借河灯的团圆之意而追思哀悼祖先也绝非不可能。
1、河灯寄托了人们心中的祈求家庭团圆和睦、事业平安顺利、生活美满幸福的美好愿望。春节作为一年的开始往往会被民众赋予了象征一整年的功能,具有决定在新的一年里命运如何的意义,人们通过在春节期间通过一些仪式来获得一年百事顺心、幸福美满的鼓舞,起到了一定的精神慰藉的作用。
2、通过放河灯来追思祖先,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首先,放河灯的习俗最早出现在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元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民间传言上元节因为人庆祝而张灯结彩,因此中元节为鬼庆祝也应张灯,但毕竟人鬼殊途,而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中元节的灯有别于元宵节需放到水里,是为河灯。其次,沂源县放河灯习俗是在元宵节“送灯”习俗之上的创新,而“送灯”最初的意义便是为了祭奠祖先。因此,这里面依旧蕴含着浓厚的孝道思想,而浓厚的孝道思想在贺岁、祈福为主题的节日气氛的烘托下又淡化对家庭团圆,再叙人伦的希望。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