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非遗传承
《淄砚制作技艺》简介

发布日期:2016-02-29 09:56:12 浏览次数: 来源: 字体:[ ]
  淄砚因产于山东淄博市淄川而得名,在历史上也称作淄川砚、淄州砚或淄石砚。始于西汉,盛于唐宋,传承至今,制作工艺以镂雕为主,迄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是中国治砚鼻祖。在宋代,淄砚有韫玉、金星、金雀、青金、范公、墨玉等名称,苏轼、米芾、唐彥猷、邵康节、陆游等宋代著名文人对淄砚皆有论述。唐彦猷在《砚录》评述:“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陆游《蛮溪砚铭》:“龙尾之群,淄韫玉之伯仲也。”所以淄砚又有韫玉之称,古人评砚有端石尚紫,淄石尚黑之说,由于淄砚金星遍体,遂有“金星砚”之称。乾隆年间,淄川县令盛百二对淄砚的历史、现状和石质进行调查研究,编《淄砚录》并引用宋人邵康节的《金雀砚诗》:“铜或常有,未尝见金雀,金雀出何所?必出白云岳……”因而淄石又有“金雀石”之称。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寻得淄砚,即作砚铭“惟淄石之佳者颇似端溪。”古人赞淄砚“浮石有铜,走为地真,如金之声,如玉之润,研磨如锉,发墨如油,用手抚之,如婴之背。” 宋朝大史学家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神宗奖其劳,赠淄砚,因而有“淄砚逾于琼瑶,一砚价比连城”的咏叹之谈。1978年8月赴京参加“鲁砚汇报展”,继而又在济南,青岛和日本、香港展出,名声大振,得到许多书画名家的赞誉。书法大师启功曾“喜而为之铭”:“锋发墨,不伤笔;箧中砚,此笫一。得宝年,六十七。一片石,几两屐。”园林学家陈从周亲临淄博考察后,即兴赋诗对张茂荣等的淄砚刻制技艺予以赞扬:“玲珑顽朴未雷同,古砚由来属鲁东。运山千斤一铁笔,谁云此技是雕虫”。淄砚的制作工艺的确历来为人们所赞许,称淄砚取胜于工,在历史上四大名砚之中,制作工艺最佳。淄砚品种多,做工细,玲珑剔透,精美别致,集使用、观赏于一身。砚工利用料石原状,顺其自然,确定砚体,经琢磨构思,再在砚体、砚盖上精工细雕花草鱼虫、走兽、人物等图案品种百余个。淄砚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并远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淄博市工艺美术大师许立荣1993年创立淄砚斋艺术馆,2000年开始,当地镇政府成立班子,配备人员,投入资金,对淄砚进行保护和开发,带动了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淄砚手工制作技艺” 2007年被列入淄博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淄砚生产和核心技术予以保护,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传承生产工艺,培养制砚人才,使淄砚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