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芯子》项目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村芯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是明清时期周村老艺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集体创造的。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周村,后传至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芯子有“抬芯子”、“车芯子”、“撅芯子”之分,同时又有单人、双人、多人芯子之分。演员高悬空中,脚踩花瓶、鱼缸等尖锐易碎类物品,完全依靠固定在“芯底”上的一条铁棍(即俗称的“芯子”)支撑。“芯子”紧贴着下边演员的身躯通过,再从其手或其他部位伸出,延伸到上边演员的腿、腰和背部。演员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在几人高的细细芯子上,在戏剧锣鼓点的伴奏下,招摇过市,险中求趣,令人叹为观止。
芯子是周村元宵佳节扮玩活动的最大看点,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远近闻名,堪称“中华一绝”。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芯子这一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受到极大冲击,周村地区虽然一直保留着这项活动,但规模已日渐萎缩,目前处于濒危状况,亟待保护、继承和发展。
1985年,中央电视台“中华一绝”节目曾专题报道过周村芯子,在提高周村知名度的同时,给古老的中华民间艺术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