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项目简介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周村历史悠久,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晚期,春秋战国时属齐,辖于於陵邑。汉代周村(於陵)地区是重要丝绸集散地,唐宋开始成为一个宗教和居民中心,并形成固定的集市和街市。到清康乾盛世之时,不仅是名列长山县市集之首的“周村集”、“居人名为旱码头”,而且还被称作“天下之货聚焉”的“周村大镇”。1970年台湾出版的《山东文献》上记载:“天下第一村——周村,(是)前清乾隆帝——御赐村名”。
据载,明天启三年周村已开始设有棉花、羊毛、皮革等商号,商品交易日渐增多。明末已发展成为一个“商贾辐辏”的贸易中心市镇。作为名闻遐迩的传统行业,周村丝绸织造业带动了周边地区植桑养蚕业的繁荣和发展,逐步形成其丝绸名产、齐鲁名镇的文化经济特色。周村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基地,还是山东境内最大的商品集散市场,又是贸易往来的一大载体。每逢四、九开集时,“豫、晋、燕、赵”商人,咸集于此。”到清代中期,周村商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号称“百货从积,商旅四达”,有“天下之货聚焉”的美誉。当时,新泰、莱芜、蒙阴、沂水等地的蚕丝和博兴、高苑、利津、惠民等地粮棉,大都运抵周村交易,成为鲁中地区旱码头。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资本的大量输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周村成为鲁中地区商业、文化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省内外的商贾云集于此,设店建厂,贸易经营,逐步发展成为在省内乃至国内都有巨大影响的商家字号。章丘旧军孟氏家族开设的绸缎、布匹、茶叶、杂货等“八大祥”字号,山西商人开办的数家票号和当地商人八十多家钱庄、银号等都是位名齐鲁和更大区域范围的商家。至晚清时期,周村进一步发展成为鲁中地区和鲁北平原的商品贸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