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传说》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篇,沂源地处山东省中部,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沂源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牛郎织女传说”很早就在这里广为流传。
相传有一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靠放牛渡日,村里人都称他为“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下凡洗澡的“织女”,二人互生情意,结为夫妻,并生下了一男一女,王母得知后,强行把织女带回天庭,牛郎急忙用扁担挑起两个孩子去追,王母用玉簪一挥,划出了一条天河把他们隔在两岸。他们忠贞地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渡过天河,鹊桥相会,王母只好允许两人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人间也有了一年一度的七夕节。这就是素有“民间四大爱情传说故事”美誉的“牛郎织女传说”。
始建于唐,兴盛于宋的织女洞,位于沂源县大贤山,织女洞下沂河曲折而来,势如游龙,大有天上银河之势。牛郎庙因“文革时期”被毁为废墟,其足迹尚清晰可见。织女洞与牛郎庙隔河相望,完美地演绎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奇观。
“牛郎织女传说”作为民俗文化主体中的一朵奇葩,历史久远,久唱不衰。其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牛郎织女故事”濒临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化载体等多方面的危机,当地党委政府为保护传承好这一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从组织领导,保护计划,保护措施等诸多方面加大力度确保其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