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非遗传承
《聊斋俚曲》项目简介

发布日期:2016-02-29 09:40:04 浏览次数: 来源: 字体:[ ]

《聊斋俚曲》项目简介
2005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1640—1715)利用当时的时调俗曲作曲牌,借鉴鼓词、诸宫调以及民间大型演唱等艺术形式文体,用通俗白话及淄川一带的方言俚语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
    从蒲松龄在世时起,部分俚曲就有演唱。如康熙四十一年(1703)蒲松龄63岁时,为祝毕母八十大寿,就曾编演过《姑妇曲》。俚曲从它产生起,就受到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许多俚曲唱本便以传抄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开来,有的流传到日本。俚曲中动人的故事以及它那劝人为善的苦口婆心,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效应。正如其子蒲箬在《柳泉公行述》中所说:“如《志异》八卷,渔搜闻见,抒写襟怀,积数年而成,总以认为学士大夫之针砭;而犹恨不如晨钟暮鼓,可参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媪之梦也,又演为通俗杂曲,使街衢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其救世婆心,直将使男之雅者、俗者,女之悍者、妒者,尽举而于一编之中。“正因为俚曲用时调小曲作曲牌,随着这些小曲的流传,俚曲的故事也插上了翅膀,人们在农闲时唱几段,在元宵节演唱,在私塾里教唱,盲艺人也以弹唱俚曲为生……虽经十几代的兴衰历程,仍未消亡,流传至今。
    在文学语言上,放弃文言,以通俗白话及淄川方言讲唱故事,使妇孺易解倍感亲切,加之广采俚谣民谚歇后语,形成了一种诙谐幽默、风趣活泼、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使之真正成为农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俚曲所表现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人们所关心的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诸如针砭时弊、斥责朝政、抨击贪官污吏、揭露科举制度的黑暗不公、鞭笞社会丑恶现象等,即是以百姓身边日常生活为内容(如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关系、邻里关系等)的作品,也都是关乎到“忠、孝、仁、义”等传统伦理道德问题。其他以神话传说、爱情故事、传奇轶事为素材的作品,也都洋溢着惩恶劝善的精神。俚曲在思想内容上这一革命性的变革,完全摆脱了变文、宝卷中的虚幻、消极状态,而以现实主义的积极的社会批判精神,昂立于讲唱艺术的峰巅。于是,一个在艺术形式上、在思想内容上、在声腔系统上具有全新面貌的崭新艺术品种产生了。至今,它已在社会上流传了三百年!
    俚曲思想内容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是以极大热情关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问题,关心社会文明的进步。作品中寄托着作者的良苦用心。封建社会末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传统的伦理观念已失去了约束教化作用。社会上金钱臭气散发到各个角落,人与人之间明争暗斗,互相倾轧,吃喝嫖赌成风,等等。这些都已成为社会上的普遍问题,仅以家庭问题为内容的作品就占了俚曲作品的一半以上。如《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俊夜叉》、《翻魇殃》(邻里关系)、《禳妒咒》、《富贵神仙》、《磨难曲》等。作者在这些作品中不仅向人们提出了问题,更以正反面的典型形象去惊世醒世,又以传统的伦理道德去规劝人心向善。
    俚曲在音乐方面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它那丰富的曲牌及其运用规律。十五种(部)俚曲共用五十个曲牌,以及多种曲牌的联套手法。五十个曲牌分别是:【耍孩儿】、【叠断桥】、【呀呀油】、【罗江怨】、【劈破玉】、【银纽丝】、【叠落金钱】、【倒扳桨】、【皂罗袍】、【房四娘】、【黄莺儿】、【桂枝香】、【还乡韵】、【陕西调】、【西调】、【平西歌】、【憨头郎】、【哭皇天】、【清江引】、【刮地风】、【西江月】、【香柳娘】、【哭笑山坡羊】、【山坡羊】、【玉娥郎】、【楚江情】、【鸳鸯锦】、【吓蟆歌】、【十和解】、【金纽丝】、【黄泥调】、【对玉环带清江引】、【边关调】、【采茶儿】、【满调】、【闹五更】、【梆子腔】、【四朝元】、【收江南】、【侥侥令】、【浪淘沙】、【太平年】、【莲花落】、【倒板桨带莲花落】、【园林好】、【洁美酒酒太平令】、【一剪梅】、【鹧鸪天】、【棹歌】、【雁儿落带得胜令】及土腔杂调若干。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