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子里芯子》项目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阁子里芯子起源于明朝时期的临淄区南王镇南仇东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从1903年形成比较完整的传承谱系,到现在已经流传了5代以上。在传承过程中,通过本村老艺人的改进,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门类,主要特点是构思奇巧、装饰豪华,设景布置惟妙惟肖。芯子上装点的花卉,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观音菩萨在绽开的荷花中,一页西瓜上、一条弓弦上、一根花枝上、一根笛子上都能站人,奇妙的设计与安装,让人难解其中奥秘。 在濒临失传的情况下,南王镇南仇东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挖掘和设计,将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重新开发了出来。2006年12月30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为祥察阁子里历史起源,要先从古建筑阁子入手。这座二层古建筑占地面积6米×7米=42平方米,高13米。碑文记载建于明弘治三年,查证为公元1490年,岁在(庚戌)弘治共18年。 芯子艺术上称“扛阁”是“杂耍”的内容之一。在明朝时期,农民生活比较贫困,为了糊口,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措施求的施舍,老年人和小孩直接上门乞讨,青壮年则无法直接上门要饭和要东西,就腰缚一木桩,肩部有重量支撑点,上系一彩装儿童,穿街走巷吸引不少观众,在形式上和沿街唱小曲差不多。不时收到富户、商家、店面的赏赐。说到家也就是讨饭的一种方式。 阁子里芯子的演变还吸收了临淄区民间乞雨的形式,即:在大旱之年,群众为了向老天求雨,用彩纸扎制精美的童男童女,并用桌子抬着祭祀神灵,经常引起群众的观看,阁子里老艺人看到这种情况以后,引起了注意,在清朝中期,临淄的芯子开始向抬芯子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阁子里的扛芯子完全变成了抬芯子,在1903年,即清末光绪29年,由一人扛改为4人抬,这样人员可以轮流更换,上面的小演员也由一人增加到2-3人,所谓抬芯子就是这样开始的,现在仍有不少老年人称“扛阁”或“抬阁”。 阁子里芯子的制作器具有:1、支撑:最早的支撑架为木材,后来发展为铁制品,现在一般用钢管、钢筋、角钢等;2、工具:刨子、手锯、钳子、剪子、刀子、锤子、水胶、(鱼胶、白乳胶)电汽焊等;3、材料:包皮布、线绳、布料等。阁子里芯子的制作水平和演出效果,关键有三:一是金属构件(隐藏于人物的服装内部,即所谓的“芯子”,是最关键的“机关”)的设计和制作;二是内部机关在外露部分的“伪装”与隐蔽,即所谓“踏脚”(音“zha jue”) ;三是整个惊险度和新奇度的设计和安装。这三个方面与所展示的具体故事内容、人物必须相互适应,但必须最终服从于金属构件和“踏脚“的设计制作,这是芯子艺术不同于别类艺术的一条重要原则,即“艺术服从技术、人物服从道具”的原则。 金属“芯子”作为内部机关,其外露部分的隐蔽与伪装是显示芯子艺术水平高低的关键,这就是“踏脚”(zha jue)。有些地方的芯子之所以制作粗糙、缺乏观赏性和惊险度,问题多出于此。南仇阁子里芯子的优势也正在于这个关键部分的制作精巧。 芯子上的小演员在台子上是分为两层错落分布的,即所谓“阁”这位于下面台子上的人物以及与第二层(“阁”)的人物连接处都是需要技巧的。一般来说,其连接方式有三种:一曰“托”,即下面的人物用茶果盘、鸟笼等特制道具托着上一层的人物;二曰“挑”,即下面的人物用条形道具(武将的兵器、神仙的法器)挑着上层的人物,这一形式更显示芯子的惊险性;三曰“吊”,即人物的一手抓握住立于台子上的植物植株、旗帜的柄竿等,下面的脚则虚踏在通明鱼缸、弓弦等半活动状态的器物上,以造成观众的视觉错误,增加表演的新奇,不论哪种连接方式,都暗藏“机关”。 在各种伪装道具中,假手和假脚的制作和使用值得单独一提。这些都是用胶泥、秫秸秆等简单材料着做的“假货”,但制作相当逼真,它不仅在冬天是保护小演员健康安全的措施,更是暗藏玄机的重要手段。 阁子里芯子表现的内容多为戏曲故事,尤以京剧故事中的人物为主(当地有演出京剧的传统),有福神天降、文王访贤、嫦娥奔月、碧波仙子、小放牛、高台车技、三打白骨精等内容。这不仅仅出于从美学价值上的考虑,更由于芯子本身的特点和制作技术、演出效果的限制,一是古代服装的宽松度有利于芯子的制作(特别是机关的隐藏),另一方面穿着古代服装的人物,在身体比例上更容易利用人们的视觉错误,便于机关的外表“伪装”,提高演出效果。服装主要是娃娃服装:如姜太公服饰、仙女服饰、八仙服饰、三国人物服饰、西游记服饰等;装饰物主要包括头面、头花、钗环、彩带、胡须等。道具主要是手工扎花、手工盆景、蝇肘、爵杯、花篮、莲花、扇子、笛子、宝剑、如意钩、现代模型等,阁子里芯子最独特的道具是其特制的四轮平板车。 在芯子伪装和隐藏方面,南仇阁子里有两项手工艺术品当为一“绝”,这些纯手工制品如纸扎的菊花、桃花、牡丹、榆钱等花卉,用萝卜等制作的西瓜、佛手、鲜桃等水果,在没有冰箱等冷冻设备,没有塑料大棚等条件、不可能种植反季节水果蔬菜的冬季,这些无疑都十分吸引人们的视线,引起人们的种种疑问;同时运用了“山子灯”这种比较简易的木偶戏,用来表现人们劳作和嬉戏的场面,人物小巧玲珑,动作滑稽幽默,内容极具乡土生活气息。因其人物道具小巧,动作设计灵活逼真,作为芯子的“踏脚”作为陪衬,极其独特罕见。 阁子里芯子的音乐伴奏也非常独特,锣鼓队伍可达30余人,乐器有鼓、锣、钹、镲、碰铃、“领子”,最多可达7种,不同材质、不同音高的乐器按照不同的声部相互穿插配合,磅礴大气。演奏的曲牌有十余首,主要有《凤凰串牡丹》、《闹花船》、《峨眉雪》等,通过几百年的演化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鼓乐调式。 阁子里芯子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科学的设计和安装,利用了力学原理,充分展现了古代临淄人民的智慧,具有极其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古老的阁子里芯子起源于故都临淄,是齐地文化的一只奇葩,对于研究齐地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作用;阁子里芯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既有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和好奇心理,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阁子里芯子的各个连接点合理、科学,充分利用了力学原理,用服装弥补了高空芯子支架的连接点,毫无痕迹;同时还注重了支架的坚固性,确保每一个支点都能承受实际承担重量的10倍以上,并且不晃、不摇、平稳、自然。巧妙的伪装性:所有的场景浑然一体,如同真景,看不出任何破绽,并且所有的道具都尽量采用实物,包括酒瓶、酒杯、杯中的酒、鱼缸中的鱼,都是真实的东西,特别是其中的手工扎花,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色彩艳丽;在晚间表演时,里面装饰的灯全部亮起来,金碧辉煌,活灵活现,如同仙境。强烈吸引观众的特性;因为阁子里芯子奇巧、逼真、玲珑、鲜艳,并且是高空装饰和展现,特别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其巧妙的设计和布置,引起人们的好奇,每次表演,都出现万人争相观望的场面。 阁子里芯子融合了音乐、秧歌、舞蹈、体育、舞台剧等表演,人物繁多,有神化传说人物、历史人物、现代人物;场景有古代场景,也有现代景观,场景中的人物和道具动静结合,内容丰富,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演出活动。显著的地域性:阁子里的鼓乐源于临淄区世代传承的《凤凰串牡丹》鼓谱,演奏中急缓强弱变化无穷,富有层次和节奏,大气、沉稳、厚重,十分特别,是山东中部地区一种特殊的民间调式。 文化大革命期间,阁子建筑被毁坏,阁子里芯子所用的工具、道具、服装也全部被毁。1992年,南仇东村又对阁子里芯子重新进行了整理和开发,在表演中曾经受到群众的广泛关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很少有人从事这项技艺制作,原先的老艺人相继去世,阁子里芯子技艺面临失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