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非遗传承
《蹴鞠》项目简介

发布日期:2016-02-29 09:37:45 浏览次数: 来源: 字体:[ ]

《蹴鞠》项目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蹴鞠是一项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一项对世界足球有着深远影响的竞技项目。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北京正式宣布:中国古代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中国淄博临淄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2006年5月,蹴鞠正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历史的时间脉络上,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汉代获得极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从元明时期开始走向衰弱,清代主要在民间流行,近现代只在少数民间地区开展,山东淄博临淄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这项运动。历史文献中记载蹴鞠的篇幅繁多。《史记》和《战国策》最早记录了齐国故都临淄开展蹴鞠运动的情况:“齐地方二千余里……,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蹋鞠”就是蹴鞠。
  发达的经济和百姓殷实的生活使“蹴鞠”这一运动诞生并在民间流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关于西汉时临淄名医淳于意“诊籍”(世界最早的病历)的记载,“诊籍”中记录了“安陵里公乘”项处患重病不遵医嘱,外出蹴鞠不治身亡的病例。可以说,项处是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而临淄人淳于意在无意中做了世界上最早关于球迷的记录。
  蹴鞠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所谓直接对抗是以鞠城为球场,球场四周围有矮墙,球门象座小房子,正面有看台,有阶梯,就象一座小城。每边设有球门,场上队员十二个。双方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象打仗一样。间接对抗即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度(用头顶或用脚踢鞠,使鞠过风流眼,称为度)过“风流眼数多者胜”。白打蹴鞠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场地简单,开展广泛。蹴鞠踢球花样动作和花样叫解数,用肩、胸、背、头控球的解数叫上截解数,用膝盖、腰部、腹部控球的解数叫中截解数,用小腿、脚面、脚踝、脚尖、脚跟等部位控球的解数叫下截解数,三种解数可以根据球的落点和位置的不同临时组合而成为成套的解数,正式蹴鞠的时候都要使出浑身解数,踢出若干花样。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的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蹴鞠两队的服装必须是两种颜色或标志,上衣前后印有“球头”“骁色”“着网”“区挟”“前挟”角色的文字符号,统一着布鞋参加比赛,“球头”的服装亦有差异。
  为做好蹴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04年,由蹴鞠第六代传承人马国庆发起成立了“中国临淄蹴鞠队”,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张吉龙亲自授旗。中国临淄蹴鞠队随后进入新闻媒体的视野,先后为国家和省市领导及中外来宾表演60多场次,形象展示了古代蹴鞠运动的风貌。历史悠久的蹴鞠文化是临淄宝贵的文化资源,2005年,辟地建设了目前世界上全面、系统展示足球两千多年发展史和世界足球发展风貌的首家足球博物馆并对外开放。自建馆至今,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超过10万人次,是临淄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9月,临淄区委、区政府都举办“国际齐文化旅游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吸引了大批来自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观光旅游,已经成为故都临淄的文化名牌。在今天的临淄,以蹴鞠为题材的蹴鞠和足球文化旅游纪念品、图书资料达到120种之多,年经济效益近千万元。为加快蹴鞠与现代足球的互融,2006年,山东淄博成为亚洲足联继青岛、武汉、成都、南京之后第五个纳入亚洲展望“中国计划”的项目城市。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临淄蹴鞠队应北京奥组委、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的邀请专程赴京参加在北京世纪坛举行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重大主题活动,进行了蹴鞠文化的展览和展演,引起轰动。2009年4月,随着电影《蹴鞠》的开机,发源于齐国故都临淄的蹴鞠运动,必将吸引世人更多的目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