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池上镇:旅游扶贫风正劲 | ||||
|
||||
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像牛强一样吃上了“旅游饭”。上小峰村的嬗变,只是池上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推进乡村旅游与扶贫脱贫深度融合,在旅游扶贫项目上精准发力,使美如画卷的绿水青山变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2015年,该镇被省旅游局评为省级旅游发展强乡镇、省级乡村旅游发展示范镇。今年以来,全镇已接待游客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0余万元。
旅游开发带动扶贫脱贫2013年,池上镇开始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后,中郝峪村成为重点创建点,深度开发了以休闲度假、养生为主的农家乐项目,并探索形成了公司化运营的“中郝峪模式”。2015年,全村户均收入8万元,人均收入3万元。
中郝峪村的成功实践,更加坚定了池上镇发展旅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镇党委政府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立镇、旅游兴镇”的工作思路,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综合连片扶贫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注重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打造旅游与扶贫大融合的新格局。2013年以来,该镇策划实施旅游扶贫项目116个,涵盖所有省定贫困村,累计投入各类项目资金和帮扶资金1.2亿元,硬化镇村道路100余公里,治理河道11公里,林田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蜜桃、核桃、桔梗、食用菌4万亩,解决了1200名贫困人口的收入问题。
池上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抓住省市区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以“山东省地理坐标中心点(赵庄村)——齐鲁之心”为品牌,以“茶溪谷——鲁山茶乡,桃花溪——桃园民居,淄博十里画廊——幸福花林,淄河源第一村——池埠菜地和十六泉子古村落——杏林人家“五朵金花”为载体的鲁中国际慢城发展框架。全镇44个村中,上小峰、下小峰、泉子、花林、大南峪、池埠等8个村都逐步走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泉子村郁郁葱葱的杏林、原汁原味的石板房,上小峰村的千亩茶园、人间烟火餐饮中心,大南峪村的千亩农业观光采摘园、民俗园、红叶谷,不同的村庄,有着同样的热闹非凡。
池上镇“一村一特色”农家乐乡村旅游已形成连锁效应,全镇共有农家乐500余户,日接待就餐住宿能力达到3000余人次,农民年人均直接增收1000余元。方向选对了,路子就越走越宽广。隐匿于青山绿水中的美景,如今成了老百姓致富的“摇钱树”。“开门炮”打响后,池上镇又把目光聚焦到了旅游档次的提升上。前不久,该镇聘请北京唐人旅游发展规划公司、山东建筑规划设计院、山东旅游规划设计院做了高档次的规划,定位于鲁中后花园、自驾游目的地,实现乡村游的更好更快发展。以打造上小峰、赵庄、池埠3个村国家扶贫开发改革典范试验区为目标,优先做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融合各产业资源优势,形成独一无二且具有持续健康发展活力和较强自我盈利能力的产业聚合体,并发挥其可行性、可复制、可持续的辐射带动效应。上小峰村依托“江北第一高山茶”优势,规划设计了“茶溪谷”项目,包括山地自行车越野道路、茶文化体验区、乡村民宿(农家乐)、人间烟火(农家餐饮)等,项目涉及中小峰、下小峰、李家块、王疃等村。目前,各项目区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其中投资2.1亿元的志公山乡村旅游体验区建设项目已动工,桃花溪生态创业园项目正在规划设计。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