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桓台县文化和旅游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桓台非遗特色品牌
索引号: 11370300MB28587210/2022-5266375 文号:
发文日期: 2022-09-21 发布机构: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

桓台县文化和旅游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桓台非遗特色品牌

发布日期:2022-09-21
  • 字号:
  • |
  • 打印

桓台县拥有省级非遗项目3个,市级非遗项目16个,县级非遗项目116个,还拥有辕固、徐夜、王渔洋等一批历史文化名家,历史文化底蕴和资源非常丰厚。

一、强化基础建设,健全组织机构

桓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遗工作,2007年成立桓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门负责桓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挖掘、保护、传承等方面工作。自2016年起,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连续举办六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每届均有桓台县及部分其他区县几十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2022年在马踏湖景区举办全县首届山东手造桓台优品展示暨第六届非遗展,参展达到57项。同时与各类企业和单位合作,举办国庆节非遗展销会、马踏湖非遗展销会、太奇文旅非遗展销会、永乐巷夜经济非遗展等大型展销会十余次。2018年5月16日桓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成立,理事单位有三十余家。这是淄博市第一个县级非遗协会,协会的成立对凝聚传承人、宣传和发展非遗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桓台县手造体验馆2022年7月28日正式运行,占地1000㎡,在红莲湖景区原后埠村委旧址。馆内展示了桓台县一百多个非遗、手造门类、项目,设立了桓台历史文化、非遗文化、手造文化等展区和表演、售卖区;茶艺、雕塑、剪纸、书法、绘画、篆刻等体验工作室,集研学、展示、培训、体验、售卖于一体,兼具活态传承、弘扬发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各种社会性功能,是桓台县非遗文化、手造文化面向社会的窗口,也是所有手造艺人、非遗传承人凸显新手造、打造新产业、走向新生活,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

二、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文化

桓台县立足实际,不断加强非遗传承与保护,抓好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做好有关项目的保护再现工作。对一些传统技艺类项目,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对文艺类项目通过开展特色文化团队创建、镇村文艺汇演、重大节庆活动等进行排练、加工,使之得到再现,相继编辑出版《桓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用图文的形式表现桓台的非遗传承项目。县文化馆还用歌曲的形式宣传非遗文化和非遗项目,创作完成《江北青箱代代传》《我的老乡辕固生》《五贤吟》《起凤桥》《马踏湖》《湖灵曲》《老槐缘》《水丹青》《梦回明清》等十余部作品,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

三、实施文创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在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中,不断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加大对民间艺人带徒传艺的扶持力度,利用上级资金对非遗传承人给予财政补贴,激发传承人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一批新型民间艺术传承者;在县文化馆公益课堂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训班,培养基层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发展了一大批非遗传承爱好者。在果里镇伊家村设立非遗展示基地,聘请优秀民间艺人,专业化培养传承人才,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前由82个非遗单位组成的非遗项目库已对社会公布,命名了10家非遗工坊。桓台非遗通过人才、艺术、创意、技术等资源的介入,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激发非遗传承人的活力,既促进农民实现增收致富,又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从消费的角度来看,通过提升创意能力、设计水平、科技含量,既能增加优质文化供给,又能创新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文化产业动能转换、结构调整注入活力。桓台具有马踏湖区独特的资源优势,有传统的草柳编手工艺传统,在2022年“山东手造·优选100”评选网络投票环节,山东龙图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全省排名19,全市排名第2。

供稿:桓台县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