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乡村旅游支持力度,助推全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办理答复(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第202062号建议)
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
202062
建议人: 唐加福、杜春霞、李兴贵、张玉宝、侯纪山
主办单位: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
答复时间: 2020-07-28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B类)

淄文旅办发〔2020〕16号              签发人:周茂松

 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第202062号建议的答复

 

唐加福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乡村旅游支持力度,助推全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坚持“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的淄博特色板块,精心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风民俗的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建成了一批多元素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打造了淄川太河片区、博山池上片区、沂源阳三峪片区、桓台马踏湖片区、高青蓑衣樊片区等10余个乡村旅游连片发展区域,形成了连片“率先发展、以片带面、全域发展”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和因地制宜、特色鲜明、有序发展的新局面。

一、坚持规划引领,明确新目标新定位。

突出规划先行,坚持以规划引领资源整合,以规划优化空间布局,以规划统筹协调发展,高标准、高层次编制我市乡村旅游长远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衔接配套,指导编制镇级旅游规划和重点区域旅游规划,从农村实际出发,以农民利益为依托,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保持乡村本色,体现田园特色,突出个性化、原生态、唯一性,做到千村千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二、坚持政策扶持,引导新资本新投入。

我市以“政策鼓励、财政引导、社会参与、多方融资”为原则,不断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最大限度满足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需求。一是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市政府采取专业化机制和市场化手段,每年以5000万元作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二是加大专项资金撬动。近年来积极争取省级资金5000余万元,,以专项资金撬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三是强化项目投资力度。策划实施乡村旅游发展项目,以项目的率先发展打造乡村旅游发展的“造血”之路。四是鼓励金融机构支撑。相关部门主动搭建旅游企业与旅游单位的联合平台,鼓励金融单位积极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资金和融资支撑。五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通过有序引导社会资本涌入,不断拓宽乡村旅游发展融资渠道。以按照“分步实施、面上发动、以点带面、打造样板”的思路,积极构建起了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本投入机制,培植起一批核心拉动型乡村旅游项目,推动全市乡村旅游整体工作的提升。

三、坚持产业支撑,培育新业态新动能。

以产业振兴为主导,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因村制宜”,突出“四联重构”“三产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六产”。多态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明确市场定位,遵循开发规律,提升品质层次,精心策划包装一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项目、综合服务项目、文化产业项目,抓好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推出特色文化游、生态游、采摘游、民俗体验游、研学游等,策划适应市场需求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等不同类型、不同层面,满足不同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与城市旅游错位发展、与传统景区差异开发,做到良性互动、共促共赢。

四、坚持设施建设,提升新标准新环境。

着力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对接交通部门改造乡村景区道路,完善道路体系,突破山区道路制约瓶颈,打通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最后一公里”。全面实施餐饮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推进“明厨亮灶”、开展“清洁厨房”行动,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快游客中心、公共停车场、景区停车场、旅游公厕建设。利用专项资金遴选重点村设计建设标识导视系统,遵循地方特色、生态美学、系统性原则,设计建设景区介绍标识牌、乡村景观介绍标识牌、文化民俗介绍标识牌、服务设施解说标识牌、导向标识牌、环境管理牌等,提升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水平。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公安、住建、自然资源、旅游等涉旅数据信息共享。

五、坚持模式创新,开拓新发展新路径。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示范引路,我市实施创新带动,集中打造了六种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以中郝峪村为代表的“共同致富”模式,村民以房屋、土地、山林等居家生活资源折价入股,共同成立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实现全村共同富裕,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以潭溪山为代表的“景区带动”模式,带动周边村庄、农家乐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周边农家乐、农产品产业融合发展的辐射带动“综合产业链”日趋明显。以鲁子峪村为代表的“高端民宿”模式,采取入股、出租等方式,把闲置破败的农家院,统一收储管理,集中打造高端民宿,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整建制打造乡村旅游“财富聚宝盆”。以西石村为代表的“资金转换”模式,按照“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思路,成立淄博水乡西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全体村民集资入股。以淄川柏树、土峪村为代表的“专项辅导”模式。创新组织乡村旅游“一对一”专家辅导,依据资源特点、发展水平、瓶颈短板等实际情况,重点对乡村旅游规划、旅游商品系列开发、农家乐餐饮菜品设计、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员工工装设计制作、民宿装饰装修设计、乡村旅游营销水平、乡村节庆活动、人员培训方案等八个方面进行具体指导操作,为全市旅游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六、坚持人才培育,建设新管理新理念。

持续不断创新乡村旅游发展人才培养方式,办班培训、以赛代训、外出学习、实地考察,促进技术进村、进山、进项目,解决乡村旅游中存在的人才匮乏和技术不足问题,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有序、健康、快速发展。“走出去学习”,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旅游千人培训”计划,每年组织乡村旅游带头人参加赴境外精准交流;“请进来授课”,定期举办乡村旅游培训班,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合作;“沉下去培训”,分期分批抓好村干部及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围绕重点区县、重点项目、重点人员,组织乡村旅游业户和员工开展乡村服务技能培训和交叉观摩学习,建立起了一批完善的乡村旅游培训点,培训了一批乡村旅游带头人和经营业户,培养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为淄博市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协调财政、交通、住建、农业、自然资源、环保等部门,加强部门协调联动,着力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障碍因素和突出短板,集中优质资源扶持乡村旅游发展,推动我市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全力推进我市乡村产业振兴。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希望您对我市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给予一如既往的关心、关注、支持与指导。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7月28日       

 

(联系单位: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科,联系人:李洋,联系电话:2287096)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实现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和路径。乡村旅游作为绿色发展的强力引擎,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升城市品位和改善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突破口。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文化体验、生态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乡村旅游业是文化、生态等高度融合的产业,是发最具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扶贫产业,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淄博是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琉之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区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旅游业可以说大有可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在刚刚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上,江敦涛书记指出要聚焦聚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洁净、整齐、美丽的标准重塑乡村审美,建设生态化、田园化的美丽家园,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的淄博特色板块,把发展旅游业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全市旅游业发展来讲是难得的机遇。但是,在近几年工作实践中,我们也深切体会到我市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我市东南部山区主干道和路网建设相对薄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旅游承载能力。例如,淄川区太河水库生态区大型客车出入非常困难,大型旅游团体很难进入,淄中路弯多、路窄,一到节假日,道路堵车成为常态,道路不畅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突出短板。 鉴于此,建议市里制定出台专门政策,集中优质资源扶持乡村旅游发展,财政部门每年从市级财政固定列支专门资金用于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编制、道路建设、人才培训、品牌宣传、典型扶持及旅游强乡镇、特色村、农业旅游示范点、民宿等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交通运输部门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和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在农村路网建设实施中,能将道路建设优化延伸到景区或乡村旅游点;住建部门加快编制乡村保护规划,积极推进公共厕所建设;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推进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和产品开发,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水利部门加快农田水利设施修缮建设和利用,保障乡村旅游发展;自然资源部门积极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加快植树造林,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环保部门着力抓好垃圾一体化处理、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清洁能源等一批生态治理工程,确保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文旅部门加强乡村旅游规划编制,指导景区(景点)建设,切实提升景区停车场、旅游厕所建设水平;力争通过多部门紧密协作,积极靠上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良好政策发展环境,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切实让山区老百姓增收致富、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