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淄博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评估报告
索引号: 11370300MB28587210/2020-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20-11-30 发布机构: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

淄博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评估报告

发布日期:2020-11-30
  • 字号:
  • |
  • 打印

淄博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评估报告

 

近年来,全市文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按照“一个定位、三个着力”和“十个新突破”的部署,贯彻落实“四位一体、组群统筹、全域融合”城市工作思路和“建设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奋斗目标,以文化名城建设为总抓手,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基层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突出问题导向,把握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和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初步形成了市、区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推进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各项工作贯彻落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领导机制更加健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从推动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民生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每年制定建设发展计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民生实事,纳入政务督查和年度考核范围。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相关工作,对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二是着眼建立长效推进机制,2015年12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淄办发〔2015〕49号),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统筹推进各项文化惠民工程,有效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2016年,我市下发了《淄博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意见》,对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提出了具体要求。2017年,全市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宣传贯彻工作,制定下发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宣传贯彻意见》。为形成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局面,市文广新局会同市委宣传部、市编办、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建立了淄博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针对我市各区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的实际情况,调动各方面资源,利用各种手段,深入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强化年”活动,推动我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三是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制定了《淄博市文广新局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从加强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惠民助力文化扶贫、加大对贫困地区文化人才培训力度、创新贫困村文化服务模式、支持贫困村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考核验收6个方面,全力做好我市文化扶贫工作,2016年市财政投入98万元,为全市474个省定贫困村集中采购安装了卫星数字农家书屋。

(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趋完善。1)文化服务设施助力城市品质提升。全市主要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并对外开放,总投资32.71亿元、建筑面积31万平米的市文化中心建成使用,大剧院、中国陶琉馆、陶琉国艺馆、市科技馆、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市方志馆、市档案馆、音乐厅等相继对外开放,成为市民文化休闲、享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文化涵养生息地。各区县文化中心建设全面提速,桓台县文化中心、高青县文化综合体、沂源文化馆建成使用,淄川区文化中心完成建筑基础及主体施工,博山区文化中心图书馆、文化馆进行内部装修,临淄区文化中心对建筑进行规划设计。2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强化年”等推进措施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和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逐渐形成了市、区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市三馆一站(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100%。对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实行三年提升计划,以“以奖代补“的形式为文化站配备演出器材、电脑等硬件设施,目前全市88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达到省定二级站以上标准。全市3084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面覆盖474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建成达到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室,提前完成贫困村“五通十有”的建设任务。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升级。创新性提出打造“5+N”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模式更好发挥基层文化服务效能,为广大群众提供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高质量文化产品,“5”,即每个综合性文化中心必须具备1个农家书屋、1个文体活动室、1套文化活动器材、1支文化活动队伍、1个文体小广场等基本条件;“N”,即各村(居)文化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拓展性、创新性的功能,如一面文化墙、一个电子阅览室、一个历史文化展厅、一个标准的百姓大舞台、一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一支注册的民间剧团、一处乡村记忆博物馆等,并倡导建设数字文化广场、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等。通过不断打造“5+N”模式,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满意度,满足基层群众对文化的新期待、新需求,打造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淄博品牌。全市共建设“5+N”模式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300家。2020年,5+N”模式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升级版示范点。制定下发《“5+N”模式升级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工作方案》,“N”上增加“十个一”的创建目标,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打造基层公共服务的“淄博样板”。

(三)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1)文化场馆服务群众效能快速增进。扎实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初步形成市级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馆,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总分馆制体系。全市各级图书馆深入开展创“优雅环境、优良资源、优质服务”的“创三优”服务活动,通过“U书快借”服务、“手机读者证”等公众文化服务提升,逐步形成了“淄博市读书节”、“公益讲座”、“彩虹系列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稷下书院”等系列活动及“全民读书月”等服务品牌。2)文化场馆服务空间不断延伸。打造城市“15分钟阅读文化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统一审核、统一配置、统一标识、统一监管”的要求,整合社会资源和资本,调动各界参与热情,先后建成开放紫园、万科、红莲湖、云泰人立等11家城市书房人民公园、齐盛湖公园、植物园等一批公园城市书房加快推进,淄川区体育场、湿地公园、1954文创园及临淄万科等一批城市书房基本建成,淄川区牛记庵、朱水湾等一批民宿书吧完成规划设计。2020年底,建成开放城市书房、传齐书院、主题书吧30个,“书香淄博”建设稳步推进。(3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每年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实事项目,通过为全市镇(办)配发演出器材,为农村(社区)文体广场配备便携式移动音响,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进社区活动“周末戏曲大舞台”演出活动,举办村居文化指导员培训班,送戏、送书画进军营、进社区、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为基层免费送文化下乡14万余场次,淄博剧院周末戏曲大舞台演出150场次,惠及群众1500余万人次。举办稷下讲堂、儒学讲1600余场,组织文化志愿活动达3500场次。4)文化品牌建设形成规模持续组织开展淄博市“热土欢歌”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六艺秀淄博”系列文化活动、淄博市新创作小戏优秀剧目调演、淄博市中老年艺术节、淄博市民间剧团大展演、淄博市读书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让文艺爱好者和普通群众有了更多展示自己文艺才华的舞台。淄川区“文化云”,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文化+科技”双轮驱动,建设全省首家区县级“文化云”惠民工程,以“百姓点单、专家制单、政府买单”的模式,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文化服务,于2018年入选国家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高青县“小微文化”、沂源县文化理事会入选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的“我们的中国梦’赶牛山文艺小分队走进文明实践站”、桓台县的“元宵节民间扮玩”、临淄的“‘新年看新戏’新编戏曲展演”、沂源的“文化润源乡村行”入选2018-2019年度山东省冬春文化惠民活动品牌项目。淄博市张店区星光地方戏剧社、淄博市周村区挚友京剧团入选2018-2019年度山东省优秀庄户剧团名单。淄川、博山、张店、周村、临淄、高青等6个区县荣膺第五批“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淄博市文化馆的《牛山情》、张店区的《扇韵》、高青县的《多彩的中国梦》、沂源县的《天河缘》4件作品入选全省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群众文艺创新迈上新台阶。

(四)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1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活动。开展了非遗宣传展示展演、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组织了两次淄博非遗台湾巡展,成功举办了二届中国(淄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大会,三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通过微信、快手等媒体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对非遗项目在普通市民中的传播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省级54项,市级269项,区县级1095项。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传承人24名、市级传承人151名、县级传承人260名。有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淄博市周村烧饼有限公司、淄博泰山瓷业有限公司)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淄博市淄川振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淄博琉璃烧制技艺)、临淄花边、田氏骨伤医院(田氏正骨疗法)、山东谢氏琴业有限公司(传统古琴制作技艺),另外还有五音戏传习基地、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基地等非遗保护机构。淄博职业学院获评全省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鲁派内画绘制技艺等4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全国、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完善,市区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进一步健全,非遗保护已经成为全民参与、惠益全民的文化民生工程。2)文物保护工作不断推进。2016年至今,我市共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项目59项,争取到国家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17144万元;共申报省级文物保护项目89项,争取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8222万元,争取到的文物保护项目和保护资金均位列全省前列。这些资金将全部用于临淄齐国故城阚家寨冶铸遗址展示及环境整治工程、淄川区青龙山至城子段抢救性保护工程、陈庄-唐口遗址保护展示二期工程—重点发掘区祭坛、墓葬、马坑本体保护工程等文物保护工程,以提升我市文物保护整体成效。全力推进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陈庄—唐口遗址公园等大遗址保护建设齐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面开工建设,“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2.3亿元,流转文物保护用地2700亩,齐故城排水道口展示区建成开放并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小城城墙遗迹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基本竣工,齐景公殉马坑保护展示工程、小城宫殿遗址区环境整治工程、桓公台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顺利推进,完成了大城南墙考古发掘、大城西墙考古发掘、殉马坑考古发掘、小城西门外夯土基址考古发掘等,东周殉马坑保护展示工程基本竣工,小城宫殿遗址环境整治工程正在施工中。2018年6月8日,省文物局在大城西墙排水道口展示工程现场举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场活动,举行了“推进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暨齐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活动,并宣布齐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编制完成临淄齐国故城、田齐王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体保护规划,按照世界文化遗产标准,“齐国故城与齐王陵”申遗资源在规划、保护、展示方面全面升级。建成齐文化博物馆和足球博物馆新馆,完成基本陈列布展,并实现全面免费对社会开放。陈庄—唐口遗址公园完成了公园核心区214亩土地的迁占工作,修建高质量彩色沥青路,打通了遗址进出道路,先后完成了陈庄—唐口遗址保护展示(一期)工程—陈庄-唐口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防水防渗工程、陈庄-唐口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防护罩工程,陈庄-唐口遗址保护展示(二期)工程—重点发掘区展示工程;重点发掘区祭坛、墓葬、马坑本体保护工程;非重点发掘区保护展示工程,陈庄-唐口西周遗址博物馆于2019年5月1日建成开馆。3截止目前,我市经省文物局备案成立的非国有博物馆有41家,还有一家国有行业工业类博物馆:淄博煤矿博物馆,数量位居全省第二,逐步形成了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相互补充、并行发展的新格局。

二、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报刊业适应新形势,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共有全国统一刊号的报刊15家,其中报纸7种,期刊8种,期刊全部为A级学术类期刊;国内其它报社、广播电视台驻淄博记者站4家,山东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17家。全市各报刊出版单位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正面宣传主题鲜明,行业秩序规范,新闻采编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开辟专题专栏专版,深入宣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等系列重大宣传。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认真做好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部署、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时政宣传,为做好新常态下经济宣传和成就宣传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持。(二)印刷业总体发展不断提升我市拥有书报刊、包装、高档防伪商标票据等各类印刷企业564家,以印刷业主要指标按地区划分在全省的位次看,全市共有出版物印刷企业42家,书刊印刷能力全省第一,成为鲁中地区书刊印刷中心。全市印刷业门类齐全,区位集中发展的趋势已经初显,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优势明显,形成了“精、特、专、优”的企业群体,现已初步形成张店区和高新区的商务印刷、临淄区的塑编印刷、淄川区的包装装潢印刷、桓台县和高青县的书刊印刷四大特色产业区块。山东鸿杰印务集团有限公司评为国家印刷示范企业。(三)民营发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各类出版物批发零售单位422家,其中具有批发资质的企业33家,出版物专业市场1处,网上书店38家。全市发行业销售实洋8.19亿元,绿色印刷企业由原来的3家上升到11家。全市民营发行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民营发行业的中心之一。拥有两家新闻出版上市企业(世纪天鸿、长征教育)。山东世纪天鸿文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鸿翼创谷·世纪天鸿创业孵化平台,以教育出版为核心,向教育科技、教育服务、教育学科化三个领域拓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使用资金不足。目前我市进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开展文化活动的资金仍然不能满足基础设施提升、文化活动开展、文化队伍培养等服务效能发挥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滞后,而且设施陈旧、落后,得不到有效维护,群众活动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部分区县文化中心建设工程进度缓慢。同时也造成镇办文化站、村文化中心改造提升进展缓慢、层次不高。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大部分区县文化大院专兼职工作人员没有任何补贴。导致部分文化大院无人管理,活动无人组织,卫生条件差,设施损毁、甚至丢失。            

(二)公共文化管理人员不足。目前我市乡镇文化站、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普遍存在基层文化专职干部不专职的问题。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都配有有一名文化站长和一名兼职文化工作人员,但是很多文化站干部被作为乡镇“机动队”,常年兼职或借调承担卫生、教育等其它行政事务性工作。基层文化设施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村级文化骨干普遍断层、后继乏人。各区县文化部门,缺乏专业性的、高层次的文化管理人才。工作量的繁重和人员的严重不足形成了鲜明对比,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效果。

(三)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发挥不好。市图书馆新馆开放后,面积、服务窗口都较老馆增加了5倍,年均接待读者和年外借图书都突破了100万。市图书馆服务效能的发挥与市图书馆的借阅环境、地理位置、服务质量、活动开展分不开。然而,我市目前的镇(街道)、村(社区)图书阅览室距离市图书馆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图书陈旧、更新不及时、利用率较低的问题。虽然我市正在探索图书馆总分馆制模式解决乡镇图书阅览室存在的问题,但是图书馆总分馆制投入资金较大,专业技术含量较高,需要一段时间来普及推广,更需要财政资金支持。

(四)建、管、用脱节,老旧社区文化中心场地紧缺。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中重建、轻管、疏用问题突出基层普遍反映,目前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最困难的不是如何建起来,而是如何有效管理、永续利用。老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被挤占、挪用或出租它用现象还有存在。张店区、博山区老旧小区居多,一般是建成10年以上,部分居民小区建成20年以上,以往在社区规划的时候,未曾保留公共文化服务等场地,老旧小区只能根据现有办公场地,设置部分文化功能室,致使部分社区文化服务功能室不齐全,文化小广场面积有限,广场舞队伍容易出现争抢场地的现象。